跨境电商的这些坑 你中招了吗?

摘要:【亿邦动力网讯】在最近跟大小跨境电商企业的几次沟通中,不少跨境人都认为,跨境进口电商已经进入了平稳健康的发展时期。深耕业务、修炼内功、找寻新的增长点已经取代炒概念、玩噱头、讲故事,成为跨境进口玩家们当前的必修课。虽然早已脱离了那个野蛮生长的时期,但当时留下的一些后遗症今天仍在困扰着跨境电商企业。除此

  【亿邦动力网讯】在最近跟大小跨境电商企业的几次沟通中,不少跨境人都认为,跨境进口电商已经进入了平稳健康的发展时期。深耕业务、修炼内功、找寻新的增长点已经取代炒概念、玩噱头、讲故事,成为跨境进口玩家们当前的必修课。

  虽然早已脱离了那个野蛮生长的时期,但当时留下的一些后遗症今天仍在困扰着跨境电商企业。除此之外,新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格局又带来了新的问题和陷阱,需要玩家们时刻警惕与防范。

  今天,亿邦动力网就来梳理一下跨境进口电商遇到的最普遍的问题。这些“坑”的普及率可谓相当之高,有的甚至如天猫国际这样的“大佬”级玩家也没有办法。那么,你又中了几招呢?

  注:本文总结的问题不代表全部,如果你在业务运行中遇到了文中没有列出的问题,还请在评论区留言,亿邦动力网会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对较为集中的问题进行讨论。

跨境电商的这些坑 你中招了吗?

  新政遗毒:2000与20000的双重枷锁

  4·8新政中最令人头疼的几个问题大多已经通过不同方式解决了:通关单在试点城市暂时免除,对个别品类的诸多限制也暂时放开,进口商品的定性甚至有了重新考虑的空间,可谓是皆大欢喜。

  但仍有一个巨大的障碍横卧在所有跨境电商的面前,甚至天猫国际也无法幸免,那就是2000元的单笔订单限额和年度20000元的消费上限。

  据天猫国际副总精灵邢悦介绍,目前天猫国际2000元以上订单的增长率已经大大超过了2000元以下订单的增长率,说明用户对高客单价商品的需求在不断上升。

  同时,用户对高档次和高度个性化商品的需求也让跨境进口订单的客单价不断提高。美容仪、扫地机器人、奢侈品鞋服包等商品的消费频次也在增加,这些商品的价格基本都在2000元以上。

  单笔订单金额限制在2000元,意味着在这之上的高客单价产品只能通过海外直邮的方式进境。国家收不到税,商家要补贴物流成本,用户的体验降低,可以说是一个“三败”的局面。

 

  3000多的包包,除了直邮别无他法

  同样,20000元的年额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跨境进口电商的发展。一些跨境进口商家告诉亿邦动力网,今年6·18年中大促相较往年更加火热,“有的消费者在此次活动中就已经买到了20000元的限额,双十一的时候要怎么办?估计只能换个其他家人的身份信息继续购买了。”

  不过,用换身份来对付20000元的限额,终究不是最好的办法。

  据接近相关部门的人士介绍,关于限额,接下来的政策可能会有所放开,但目前有关政策还在研究与制定中,暂时没有定论。

  正面清单:看不懂的大类名称

  在随新政诞生的跨境电商零售进口清单中共有1000余个税号,每个税号对应了一个商品大类。

  这些商品大类名称的画风是这样的:

  

 

  

 

  

 

  

 

  这些名称对没有外贸经验的人来说,还是有些门槛的。

  跨境电商火了之后,前来的掘金的创业者很多,即使是在行业逐渐趋于稳定的现在,也不断有新入局的玩家和传统领域的转型者。

  新企业想不在这方面吃亏,还是需要下不少功夫的。清单、税号和大类,只是跨境电商知识门槛中的小小一环而已。

  有苦难言:纠缠不休的职业打假人

  自打电商诞生之日起,就有一批人打着法律的擦边球,赚起了不怎么光明正大的钱。这些职业打假人近几年盯上了法律更不健全、索赔更加容易的跨境电商。

  被职业打假人投诉的重灾区集中在进口母婴用品、保健品、食品及美妆产品等几类,投诉理由主要是没有中文标签、无检疫检验证明、添加剂不符合国标等。遭到投诉的主体有淘宝全球购卖家、品牌代理商、平台商户等,而唯品会、网易考拉海购等大型电商平台也曾中过招。每次诉讼的索赔金额由几十万元到上百万元不等。

  为了规避职业打假人风险,跨境电商平台也建立了一些对策。比如建立海外公司作为平台的主体(这是目前比较普遍的避险方式)、在商品详情页张贴“消费者告知书”来进行免责声明、商品入库时自行粘贴中文标签(如网易考拉部分商品)等。

  

 

  京东全球购的消费者告知书

  在早期,此类诉讼中职业打假人胜诉的案例较多,但随着法律的不断完善和跨境企业应对水平的提高,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电商平台胜诉的案例。

  比如在今年上半年公布的唯品会胜诉的案例中,法院认定,唯品会在消费者告知书中已经做出“在唯品会消费等同于境外购买、境外商品相关标准与国标不同、可能无中文标签”等相关提示,履行了提示、告知义务;此外,跨境电商交易是用户与境外销售商进行的交易,用户与唯品会并非直接的销售关系,而是服务合同关系;打假人也未能举证涉案商品造成的严重后果。因此不予支持打假人的主张。

  类似的案例还有不少,都可以成为跨境电商企业学习的样本。

  假货疑云:消费者的信任危机

  说了职业打假人,也就不得不说说真正意义上的假货。

  奶粉、纸尿裤、保健品等跨境爆款容易仿制,销量巨大,容易产生高额利益;而阿玛尼、LV、CHANEL等高价奢侈品在中国也有较为完善的制假链条。几十块几百块的成本,动辄卖到上千上万元,自然吸引了一批不法分子铤而走险。

  平台模式的跨境电商,平台对入驻商家疏于监管,防范不严,就免不了有假货流入;自营模式的电商平台,如果合作供应商的产品有问题,自然也无法幸免。

  其实,大多数跨境电商平台的商品质量是有保障的,假货虽然存在但并没有坊间传闻那样夸张。但消费者在交易中处在弱势地位,跨境商品的售后较内贸商品来说难度较大,媒体经常放大个别假货事件等等因素,都让消费者对假货“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为了增强消费者的信任感,跨境电商们也没少下功夫。

  比如,平台模式的天猫国际对入驻商家的资质审核非常严格,对商品页面描述、物流售后服务等也做了详细规定;而C2C模式的洋码头则通过强制使用官方物流(部分地区)、买手评分等方式来提高监管力度。

  此外,一些平台还将质量监管上升到行业的层面,试图净化进口电商的行业环境。

  比如天猫国际就和国家质检总局旗下的跨境电商商品质量安全风险国家监测中心合作发布了跨境进口奶粉质量标准,此后还在日本东京宣布了“全球原产地溯源计划”。网易考拉海购也与国家检测中心签署了共治合作备忘录,在信息互通、数据共享、质量共治等方面进行合作。

  但是,要增强消费者对跨境进口商品和跨境电商平台的信任,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

  

 

  天猫国际与国家检测中心一起搞的事情

  孰对孰错:商标仿冒与代理权纷争

  跨境进口商品都来自海外,自然也少不了代理与授权的环节。

  由于进口商品的代理与引进在流程和渠道方面都比较复杂,因此常出现不同代理商为同一品牌争夺代理权的事件发生。

  涉事方往往都能拿出真实合法的授权文件,只是授权时间有先后不同而已。

  很多品牌的授权并不是海外品牌商直接授予,而是由境外的代理商或经销商来授权的。所以出现国内代理纷争后,品牌商并不能出面进行说明,诉讼或和解往往是最好解决方法。

  争端之外,市场上也时常出现“极为相似”的品牌与产品。

  今年4月份,就有人爆料称“淘宝天猫出现与日本Doctor Betta极为相似的奶瓶”。而Doctor Betta是日本株式会社ズーム?ティー(Zoom-T)旗下的婴儿喂养用品品牌,1995年开始在日本销售。

  株式会社Zoom-T方面称,天猫“betta旗舰店”销售的Betta奶瓶是类似品而非正品,与Zoom-T无关。而天猫“betta旗舰店”则表示其“贝塔”、“betta”品牌被人仿冒,公司品牌利益受到了侵犯。双方可谓是各执一词。

  不久前,天猫对“betta旗舰店”启动了大众评审,请消费者就“Betta”是否容易与Doctor Betta混淆做投票。七成以上消费者认为,“Betta”极易被误认为日本品牌Doctor Betta,为易混淆品牌(俗称“山寨”)。目前,天猫已经对“Betta旗舰店”做摘牌处理,并下架了全部商品。

  结语

  以上只是跨境进口电商的“坑”当中的一部分,更多的“坑”还在路上。

  这些“坑”有大有小,有的在“新手区”多见,有的连巨头都没有幸免。

  但这些“坑”也不是不能绕过的。有的需要跨境电商企业未雨绸缪,防微杜渐,有的则需要整个行业共同努力杜绝。

  由于篇幅有限,今天的文章先列举这么多。欢迎各位读者在评论区列出遇到的跨境进口电商的“坑”,也可以对这些问题献计献策。亿邦动力网会在未来的文章中对这些“坑”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