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网Logo
首页>互联网热点>

对话丨千寻位置 CEO 陈金培:物联网或改变北斗与 GPS 竞争格局

登录 注册

对话丨千寻位置 CEO 陈金培:物联网或改变北斗与 GPS 竞争格局

  • 来源:网络
  • 更新日期:2020-06-23

摘要: 图为全球北斗地基增强系统6 月 23 日,随着我国第 55 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全面完成。公开资料显示,这颗卫星是一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距离

图为全球北斗地基增强系统

6 月 23 日,随着我国第 55 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全面完成。

公开资料显示,这颗卫星是一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距离地面约 36000 公里。该轨道是北斗系统不同于国际上已有的 GPS、格洛纳斯等导航系统的独特设计,对于保障北斗区域系统向全球系统平稳过渡,进一步提升北斗全球系统在我国,以及周边地区的服务性能具有重大意义。

除了传统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外,这颗卫星还提供星基增强、精密定位服务以及短报文通讯服务。这对于整个位置服务行业意味着什么?千寻位置 CEO 陈金培在接受包括 21 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的采访时,对此进行了深刻解读。

记者:在北斗全球组网之后,您觉得受益最大的行业是什么?

陈金培:北斗完成全球组网以后,它从一个区域型提供服务的系统,变成能够在全球范围提供服务的系统。最大的区别是服务的广泛性发生了本质上的改变。

这个改变可以让全产业链受益,尤其是芯片和终端产业。终端产业像手机、汽车、无人机等,是在全球销售和使用的产品。以前,大家对使用北斗最大的顾虑和障碍有两个:第一,中国的厂商集成了北斗的能力,它的产品被卖到了全球。但是,在全球部分区域不能使用北斗的服务,中国厂商的产品服务和能力就会被降级,大家集成北斗的时候就会受到限制。第二,以前在其他国家,像欧洲厂商,无论是手机厂商还是汽车厂商,因为那个地方没有北斗的服务,使用卫星导航系统的时候第一首选不会考虑北斗。只有在进入中国的时候,才会集成北斗,这是两套技术方案。

所以,北斗变成一个全球系统以后,在全球范围内有机会销售的产品,他们在全球的使用体验、稳定性、可靠性就会被大幅度提升。

记者:对于未来生活中高精度应用的设想是怎样的?大众消费级的高精度应用,可能会在哪个领域出现?

陈金培:有了高精度以后,北斗的卫星系统从导航系统,变成时空智能的基础设施。所谓时空智能基础设施的意思是说,可以给各种各样的智能设备和应用场景,赋予一个统一的时间和空间的基准。可以让这些智能设备在产生和运动过程里面,都可以更好的统一的流动他们的数据,统一去协同起来。所以从大众的应用角度来讲,有几个方面可以感知到:

第一,智能驾驶。就是车路协同和车车协同,提供了高精准的时间和空间的胁同能力。

第二,智能手机。未来会被各种各样的应用集成,打车、外卖、地图等日常的应用体验都会有明显提升。比如,在疫情期间,千寻发起了无人机的战疫平台,召集在全国各地无人机的飞行队,帮有需要的地方用无人机去喷洒农药,去消杀一些人不方便进去的地方。

记者:千寻位置在国内高精准覆盖大部分地区历经了四年,大概在年内就可以覆盖到全球。这个速度差异在哪里?

陈金培:全国和全球范围覆盖,能不能提供服务?最重要的是看有没有建立起地基增强的站网。我们从 2015 年开始在中国建立北斗地基增强系统,从 2018 年开始,已经在全球启动地基增强的站网建设。

目前,在中国建设超过 2600 个站,在全球建设了 100 多个站,预计到年底完成的框架站 200 个左右。这些站的数量决定了服务的等级。到现在为止,在中国全境提供的是动态厘米级和动态毫米级的服务。今年年底,我们可以在海外提供动态的亚米级服务,亚米级就是零点几米的精度服务,和静态厘米级的服务,是不同的服务等级,适用的服务场景也不太一样。

记者:对终端消费者来讲,比较关心的一个是手机,一个是未来的自动驾驶。支持北斗导航对于终端来讲,是要在 GPS 跟北斗之间切换吗?

陈金培:北斗跟其他卫星导航系统是可以兼容的,所以不需要进行切换。因为星座结构略有不同,比如其他的星座、不同轨道的分布,跟北斗在天上的轨道分布有所差别。从用户的体验来讲,不需要人为地切换。开发者从系统软件和服务层面上,会自动利用算法去兼容和切换这些能力。

记者:以后会不会出现 GPS 跟北斗一起使用的状况?在中国,北斗比 GPS 更精准吗?

陈金培:在很多终端里面,未来的趋势有可能是混用。卫星导航系统从定位原理来讲,天上的卫星越多,代表更好的几何分布,可以在遮挡、动态等环境提供更好的精度结果。因为今天是通过接受不同卫星的信号去解方程式,其实就是解一道数学题,来确定我的位置在什么地方。在中国,北斗定位的性能将会是所有导航系统里面最好的。

记者:目前国内产业已经接收到北斗信号的规模,大概是多少?

陈金培:单纯从北斗卫星系统来讲,新出货的手机里,有 70% 已经集成了北斗信号。千寻位置的加速定位服务,已经在全球超过了 5 亿用户,中国用户占比近 80%。

记者:卫星导航系统目前的应用成熟度,已经超过 GPS 了吗?还是说也有不完善的地方?

陈金培:从卫星导航系统本身来讲,北斗导航系统的能力,无论是天上北斗卫星还是地上的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在技术和产品服务成熟度上面,现在已经完全超越了 GPS。

不成熟的地方在哪呢?在于产业链条。包括从芯片到天线、智能终端、应用场景等,因为它的集成需要一定的时间。GPS 比我们早发展了二十几年,GPS 在二十几年前就已经是全球系统了。我们到现在才升级为一个全球系统,从全球产业链角度来讲,目前还是有差距的。

记者:基于北斗和 GPS 生态上的差距,未来您有什么看好的场景、方向和策略?可以带动北斗生态追赶前面领先的生态。

陈金培:北斗作为一个重大的时空基础设施,其实基础设施的竞争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它跟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密切相关。

一方面,以前我们说 GPS 发展得好,主要的认知是大部分汽车跟手机都集成了 GPS 的导航能力。在这个层面来讲,北斗的系统一旦建成,会快速赶上这样的生态覆盖。

今天无论手机也好、汽车也好,大家都有共识,越多的支持,定位的能力和体验会更好。所以无论是中国厂商还是全球厂商,都会主动集成北斗导航系统。因为它已经全球无处不在了,不再受到地域限制。

第二方面,接下来基础设施的第一代竞争,不光是在手机和汽车上面,更重要的是更广泛的 IOT 设备和更广泛的场景里面。今天在各种不同的场景,比如自动驾驶。除了汽车意外,还要有各种各样的道路设备,比如道路的红绿灯、车路协同设备,路上的摄像头,在中国这样的设备加起来,都是超过 10 亿的,这些场景逐步集成北斗精准的时空能力。

在一些新的场景和应用里,以前 GPS 不会关心,或者它无法进入这些领域,北斗会全面参与进去。在下一代万物智能的时代里面,去集成到数以百亿级的 IOT 设备里面去,竞争的格局就会逐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