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韭菜都是精英

  • 来源:网络
  • 更新日期:2020-06-24

摘要:这是一群如何想象都不会被沦为韭菜收割的群体。 本文来自合作媒体:投中网,作者:晨曦,编辑:李晓丽。猎

这是一群如何想象都不会被沦为韭菜收割的群体。

本文来自合作媒体:投中网,作者:晨曦,编辑:李晓丽。猎云网经授权发布。

高杠杆理财暴雷后的悔恨,智力上被羞辱的窝囊,家族财富损失后的聒噪,理性维权路上的无奈……

这届高智商高净值“韭菜”被割之后,没有哭没有闹,只想藏在人群背后,因为实在“太丢人了”。

在普通人低门槛参与的那场P2P雷潮后,正在上演的是一场高净值投资者的私募雷潮。这届投资人往往有着豪华的背景,受过不错的教育,一些人有着海外留学的经历,人人都有着体面稳定的职业。

这是一群如何想象都不会被沦为韭菜收割的群体,但就是他们,正经受着百万千万级本金的损失。

这一回,依旧是因为人性的“贪婪”与“无知”吗?

01、银行理财穿仓风波

2020年上半年,原油宝无疑是最大的雷,无数投资人一夜之间变身“百万负翁”,这其中既不缺中产及社会精英,也不乏普通人。一场原油宝的重击,把他们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

92年出生的杨宇,研究生毕业后,在父母的安排下进入了当地国企工作。2018年买房、结婚,如今还有了一个两岁的女儿,安稳有序的生活,让杨宇成为了同龄人眼里的人生赢家。

但这原本美好的一切,在2020年被打破,“原油宝事件”让杨宇一家毫无征兆的陷入了窘境。

“太丢人了。”在经历过原油宝事件之后,杨宇直言,以后应该再也不会买理财产品。

图:原油宝投资者杨宇与投中网对话内容

“今年3月份开始接触原油宝,当时原油跌了,就打算买点,买的时候价格是90多块钱人民币,按照过去几年的均价,我觉得持有一年,能翻(赚)到2—3倍。”杨宇告诉投中网,在这之前,他也买过股票,但更多的是把钱放在支付宝或者微信零钱通里面,并未细致研究过如何理财。

对于原油宝,杨宇称除了交易规则其他的并不了解,最终跌成负价,更是他所没有想到的。

为了购买原油宝,杨宇自称当初不惜血本,除自有本金之外,还动用了杠杆。

“瞒着家人,一半多(钱)是我在支付宝借的,日利息万三,年化百分之十一。”如今回忆起来,杨宇也觉得自己魔怔了,眼见着油价跌了,就觉得机会来了,但后来才发现,这不是机会,而是大坑。

“现在想想真是瞎搞,也不知道为啥跌,就敢进,真是胆子大。”

“中行买了四万六,建行买了二十多万。”杨宇说,因为对产品的不了解,一开始看到中行的原油宝跌成负价时,并不知道那意味着什么。

后来,当建行跌了近60%时,他崩溃了。在赔了一半的时候,他赶紧卖掉了手中剩余的全部原油宝份额。紧接着,他便收到了中行让缴纳交割款的通知。

“这一切就像做梦一样,老婆开始很难接受,伤心了一周。”杨宇说,本金加上穿仓的,一共亏损了20多万,如果中行真要求要还,就自己的收入,得一年半的时间才能还清。

像杨宇这样,在理财产品上栽跟头的90后不在少数,同样在原油宝上踩雷的还有Clare。

今年25岁的Clare,在海外工作两年之后,回到了国内,投资理财是他的兴趣之一。

Clare是2019年在中行线下网点办理业务时,经银行客户经理的介绍开始接触原油宝。

“由于股市情况不明朗风险波动太大,出于对中行风控和业务水平的信任和自己的风险偏好,并没有选择其他机构投资。”Clare坦言,银行客户经理给自己的宣传资料上写的是原油宝是低风险理财产品,适合金融小白,才于今年三月底开始投资原油宝。

在购买原油宝初期,Clare也曾小赚了一部分。但之后国际油价波动幅度较大,Clare又追加了投资,却没想到从四月开始,油价便一路下跌,更荒谬的是,居然还穿仓了。

“在看到APP上穿仓自己还需要补足的相当于三倍本金的保证金,觉得倾家荡产,整个人都崩溃了。”Clare说收到信息时,得知中行暂停交割那一天,震惊之余整个人都茫然了。

原油宝出事之后,Clare打了很多客服电话,也联系了保险公司,或相关监管部门,但问题都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

“多次给客服反应情况问题,支行都是不能解答的,并且相当不专业。对我们的问题都避而不谈。”Clare表示有些无奈,“客服也只能记录问题,说是会有相关负责人联系我们,结果就是支行的来电,什么都解答不了。”

原油宝作为中行、建行等银行都曾力推的产品,曾因有银行背书,备受投资人青睐,但踩雷之后,不少投资人均称今后对银行理财产品也将不再完全信任。

可问题是,银行的理财产品都不安全,市场上其他渠道销售的理财产品就毫无风险了吗?其实,不然。

从近几年来看,不管是曾经如火如荼的P2P,还是续存多年已久的私募基金和信托,都暗藏风险,投资人理财踩雷更是常态,涉及资金动辄上百亿。

02、百亿理财爆雷

通过本金,让钱生钱,是投资人共同的目标,但无法满足的“欲望”和无止境的“贪婪”,往往让其大失所望,一不留神便成为了被收割的对象。

“以前,觉得自己还行,直到小牛这个事情出来,我都怀疑我脑子不太好,我一家都让小牛在线套住了。”沈计告诉投中网,这些所有的压力都只能自己扛着,不敢告诉母亲,担心老人会受不了。

职业是审计师的投资者沈计,于2017年接触P2P平台小牛在线,她称彼时国家政策宣布鼓励支持普惠金融,加之铺天盖地的广告,以及P2P平台存取灵活的特点,便购买了一些短期理财产品。

沈计在小牛在线购买的产品主要为“随心牛”,这是一个类似支付宝中余额宝的产品,可随存随取。

但2018年7月4日,沈计最后一次提取1万元之后,就再也没有成功提取过资金,“随心牛”逾期了。

“每天限额2000万清退,每个出借人每日14:00申请提取。”沈计说,本来是灵活存取,但小牛在线突然就修改了提现规则。

“我也经常提取随心牛每天清退的额度,但是也都没有提取出来过。”截至到目前为止,小牛在线未归还沈计的资金为25万元,其中包含自己的16万元,以及母亲的7万多元。

公开资料显示,小牛在线是广东P2P网贷四巨头之一,成立于2013年3月,2018年3月,小牛在线成交额破1000亿,但在逾期长达近两年后。今年5月9日,该平台已公开宣布将良性退出,涉及待还款金额104.2亿元。

出借人的日子不好过,借款人也好不到哪里去。

小牛在线的借款人田放告诉投中网,2017年他通过小牛在线借了11万元,但最后,田放银行卡实际到账金额只有8万元。

“小牛说他们收了居间与管理服务费3万多,但是当时签合同时候没说这笔费用。后来签完后才知道有这笔费用。这笔居间与管理服务费从来没有到过我的账户,具体服务项目是什么也没和我说,而且不提供服务费发票。”田放回忆。

而更让田放不能接受的是,从2019年2月26日起,田放便时常接到小牛在线的虚拟电话,要求其一次性付清尾款,尽管借款期限还未到期。

面对小牛在线的无理要求,田放选择拒绝,但他没想到的是,就在拒绝提前还款的当天,小牛在线的人便对他手机通讯录上的联系人进行了电话骚扰。

“污蔑造谣说我是老赖不还钱,叫同事朋友催我还钱,给我同事朋友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恐慌,也对我的声誉造成了及其恶劣的影响。”对于小牛在线的催收手段,田放极为苦恼。

最终,田放不得不选择向互联网金融协会投诉小牛在线的暴力催收行为,但问题是这样的投诉几乎没有任何回应。

“就是网站投诉了,没有结果。”田放有些失落。

自2017年,互金专项整治小组对P2P整顿以来,平台暴雷已成家常便饭,2018年,暴雷事件更是达到巅峰,不计其数的人损失惨重,倾家荡产。

相比之下,私募基金的投资人也并不好过,毕竟起投门槛就高达100万元。

据投中网曾获得深圳小牛新财富投资人投资金额明细表显示,部分投资人动辄百万起投,这其中甚至不乏年过六旬的老人。但如今,因为小牛新财富的逾期,本金能否顺利退出,已成悬念。

私募基金逾期事件,不仅仅发生在小牛新财富身上,自2018年以来,类似暴雷事件比比皆是。

2016年,有朋友在中信资本青岛分公司做销售的高女士,看在熟人和中信公司的大品牌背书,购买了中信资本2只私募产品:金额460万,一款300万,一款160万。

但这两款产品,都是高女士和其朋友“拼单”购买的,尽管她知道私募产品是不允许拼单的,自己的行为其实是违规的。

“起点都是100万,我够不着,所以我两就用他的名字在做。”高女士直言,在两款产品中,自己的资金只占一小部分,与自己拼单购买私募基金产品的朋友资金占大部分。

高女士之所以敢违规拼单,是因为之前这么操作从来没出过事,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我和我朋友合着买信托,买理财已经很多年了,我们买过的信托从来没有出现过问题。”购买信托多年的成功经验,也为高女士在购买私募产品的过程中提供了足够的勇气。

但轮到中信的私募产品,却不灵了。高女士于2017年8月3日购买的“信阳壹号私募投资基金”,在2019年8月5日基金到期后,逾期了。

祸不单行,高女士在中信资本购买的另一款私募产品也逾期了。

“两年期的产品,年化收益8%,这跟同期信托产品比,是差不多的,我们并不是冲着高收益买的,而是因为它打着“中信”的金字招牌,而且收益合理,我们才买的。”

高女士坦言,如果中信资本只是部分产品逾期,自己是可以接受的。但目前来看,中信资本是所有的私募产品都爆雷了,因此,高女士断定“中信资本就是一家问题公司”。

人们投资理财原本就是奔着收益去的,如今产品爆雷,本金受损,一场旷日持久的“维权”大战,接二连三上演。

尽管曾深深责怪自己当初的投资决策,悔恨自己在高息诱惑下没再多看几眼细则,但在金融放宽短短的三五年间,市场没有资格苛求所有投资者都是完美的。

整个市场对于投资者的金融理财教育一直缺课,但也不意味着所有的损失都只能任由这些投资者个人背负。国内超级金融监管机构——金稳委的设立,其实标志着监管之手已经出动。

在过去2年P2P的暴雷潮,个人和平台之间最后往往撕个鱼死网破,体面一点的结局是平台老板主动清退打工还债,不太体面的结局是老板干脆直接自首入狱。普通人的维权过程也往往充斥着谩骂和泪水,不少家庭也因此分崩离析。

理财行业,何以至此?

03、理财产品暴雷之谜

2006开始,P2P开始进入国内,2015年到2016年间,国内P2P平台一度飚升至6000多家,如火如荼。

原本,这个飘扬过海而来的舶来品,其本质是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但在国内却逐渐演变成非法集资的工具。

部分居心叵测的人,违规搭建平台,制造虚假标的,吸纳投资人的资金,携款跑路,或违规挪用投资人资金,用于发展自身其他业务。

2017年,互金专项整治小组对现金贷进行整顿,紧接着,P2P也被纳入监管,违规平台在整顿当中风险集中暴露,引发雷潮。

2018年下半年,互金行业雷潮达到高峰,平台无法正常还款,投资人损失惨重,开启维权之路。

据监管部门最新公布,截至2020年3月31日,全国实际在运营网贷机构139家,比2019年初下降86%,而自整治工作开展以来,累计近5000家机构退出。

监管趋严,平台违规是促成P2P雷潮的主要原因,那私募又因何暴雷?

业内人士称除了与产品涉及的底层资产有关之外,也与市场环境有关。

“大部分私募产品的期限也就一两年为主,有些还会有止损线。”某证券基金公司分析经理陈柯分析为何不少投资人在2017年初至2018年初购买的基金,在2018年下半年开始爆雷。

“很多私募2017年并不赚钱,2018年开始大跌。陈柯告诉投中网,2016年,受宏观经济下行及行业景气下滑等因素影响,国内债券市场信用风险加速暴露,监管机构对于机构定制型货基、债基的监管,导致全市场资金面开始紧张,随后,债市开启长达一年多的下跌模式,受此影响,股市在2018年也开始明显下跌,私募亦未幸免于难。

“熊了一年,无论大小,(私募的)日子都很难。”第一财经资讯在2018年年底发出的一篇文中称,当年的情况是“从前比谁赚得多,今年比谁回撤少。”私募基金的日子都不好过,而这种“不好过”,在股票私募基金身上尤甚。

2018年,私募基金业遭遇“清算潮”,根据基金业协会数据,2018年全年共清算13981只私募基金产品,其中自主发行类产品12730只,顾问管理类产品1251只,其清盘的数量远远的多于以往年份。

业绩方面,据第三方平台显示,2018年上半年已有过半百亿私募业绩告负;收益率方面,2018年前11月,私募基金平均收益为-9.64%。

受此影响,私募大佬们风光不再,中小私募则更是直接面临生存难题。

“还有一方面是金融机构间的套利行为太多,资金空转,逼出了资管新规。”陈柯直言,资管新规的出台,对整个资管行业的影响极大。

“资管新规管住了资金空转的渠道,那么,之前那些野蛮生长的资金都会受到影响。”陈柯补充道。

至此,私募基金为何在近年来频繁暴雷的原因也就不言而喻了。本身都不赚钱的私募基金,拿什么向投资人兑付。

那么,面对网贷、私募及信托的暴雷,监管层有无应对措施?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韩国为了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成立了“金融监督委员会”,同时加快处置不良金融资产,完善存款保险制度,最后成功摆脱金融危机的困扰。

而在国内,为了做好国际金融风险应对,研究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处置以及维护金融稳定重大政策,2017年11月,在国务院批准下,成立了“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金稳委)。

此后,随着金稳委对金融风险防范的要求和部署的愈加具体,网贷、债市等细分领域都曾被金稳委点名,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但发挥的作用究竟有多大,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曾经,无论是网贷P2P,还是私募基金,又亦或是信托,都是投资人能获得高收益的投资理财方式。但如今,伴随着连绵不断的雷潮,这些备受青睐的理财方式都或将逐渐被人们所抛弃。

有投资人曾说,在经历种种爆雷之后,银行是唯一安全可靠的投资理财渠道,但随着原油宝事件的爆发,银行理财也被嗤之以鼻。

那么,眼下,人们的闲置资金,究竟要如何配置,才能安全可靠呢?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杨宇、Clare、陈珂、田放、沈计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