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问诊:互联网医疗的新流量

  • 来源:网络
  • 更新日期:2020-05-28

摘要: 中国小康网讯 记者于靖园“我的牙龈肿痛,左脸也跟着肿了起来,这可怎么办啊!”2月下旬的某一天,在北京居住的孙琳琳突然发现自己的脸已

中国小康网讯 记者于靖园“我的牙龈肿痛,左脸也跟着肿了起来,这可怎么办啊!”2月下旬的某一天,在北京居住的孙琳琳突然发现自己的脸已经肿成平时的两倍大,轻轻碰一下都特别疼。家里人替她着急,让她尽快去医院就医,但是疫情正是严重的时候,贸然去医院可能会增加感染概率,孙琳琳不敢冒这个险。“我该怎么办?”她在朋友圈说出疑虑和烦恼,过了一会儿,就有好几位朋友亲人给她出主意:“试一下在线问诊,很多平台都是免费的!”

无接触看病:在线问诊火了

“支付宝有,京医通也有,你可以都试试。”听了朋友的话,孙琳琳马上关注了京医通的公众号,并在就诊服务里选择了在线义诊,很快,就有医生在线回复她的问题。在描述了情况后,孙琳琳还拍了一张脸肿后的照片发给医生,医生通过描述和照片判断是牙龈炎引起的肿痛,并告诉她注意饮食就可以自愈。谨慎的孙琳琳又在支付宝平台上找到了阿里健康互联网医院在线问诊“快速问医”,3.99元15分钟,医生很快回复了她,经过诊断她的病情并无大碍。

“一下子就安心了。”调整饮食后,过了两天,孙琳琳的脸果然消肿了。“疫情期间,在线问诊真的是帮了大忙。我发现身边有越来越多的亲友们选择了在线问诊这种看病方式。”孙琳琳说道。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使得去医院成为了一件难事。冒险去医院就诊,存在交叉感染的风险,但不去医院就诊,不知道吃什么药,病就难以治愈。在线诊疗“无接触看病”,因为方便快捷,并且避免线下聚集的特点,成为了不少人疫情期间看病的首选方式。

为了方便公众看病,众多线下和线上平台都开通了在线问诊,而且大部分是免费的义诊。2020年2月1日,北京医学会正式宣布开通“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在线医生咨询平台”,与此同时,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南京鼓楼医院、惠州第一人民医院等也上线了“发热门诊”线上诊疗。腾讯联合微医、好大夫在线、企鹅杏仁、医联、丁香医生等提供免费在线义诊服务;阿里健康在支付宝搭建了一个针对武汉地区市民的免费义诊入口;京东健康宣布启动在线义诊,向用户提供免费在线问诊和心理疏导服务。

疫情发生后,在线医疗平台的线上问诊量呈激增之势。据统计,今年春节期间,在线问诊领域独立App日活最高峰达到671.2万人,最大涨幅接近160万人。疫情期间,仅在好大夫在线问诊平台上,日均新注册用户数相比去年12月增长了350%,高峰时期的日均在线问诊需求量环比增长648%。与此同时,新注册申请的医生数在高峰时期,单日申请量达到平时的8到10倍。阿里健康方面表示,截至2月10日晚8点,其问诊页面累计访问用户1116万,累计在线问诊量超过104万人次;自1月20日至2月10日,平安好医生平台访问人次达11.1亿,App新注册用户量增长10倍,App新增用户日均问诊量是平时的9倍。

医保“开绿灯”,支持政策密集出台

在线问诊并不是新事物,其已成为互联网医疗领域使用最频繁、发展最成熟的服务。数据显示,在互联网医疗中,使用在线问诊的活跃用户数占比超过半数。在线问诊大幅提高了互联网医疗用户的整体规模和渗透率,为互联网医疗领域收获了新的流量。未来,在线预约挂号比例可能将稳步提升,在线问诊服务范围也将逐步扩大,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将快速增长。

“疫情发生前,我们对互联网医疗行业都不太了解,现在,我公公婆婆甚至给家里买了丁香医生的健康年历。”孙琳琳讲述了自己和家人的变化,她关注了知乎平台上的“丁香医生”,发现每次的问题回答都很专业。包括“丁香医生”在内,疫情期间,平安好医生、春雨医生等众多在线医疗平台加速进入了大众的视野。

实际上,早在6年前,互联网医疗概念就出现了。2014年开始,好大夫、平安好医生、春雨医生、丁香园等平台如雨后春笋般亮相,在互联网行业跃跃欲试。经过几年的发展,互联网医疗开始加速发展,2018年,互联网医疗行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期。

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互联网医疗行业市场规模达到491亿元,同比增长51.08%,而这一数据2020年有望达到900亿元。艾媒数据中心数据显示,2019年4月我国在线医疗用户规模为4500万人,渗透率为6.6%,受疫情影响,预计2020年我国在线医疗用户渗透率将达到7.9%。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疫情暴发使得在线医疗普及度与大众认知大幅提升,同时培养了人们接受在线医疗的习惯,从而推动了在线医疗的发展。

自2018年以来,随着国家大力支持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发展,相关政策密集出台。2019年8月,国家医保局就首次以法规的形式将互联网诊疗纳入医保支付,且线上线下医疗服务实行公平的价格和支付政策。

今年3月2日和3月5日,《关于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互联网+”医保服务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先后发布,其中都明确提到,支持“互联网+医疗”等服务模式的创新发展,对互联网医疗机构开具电子处方、诊疗费和药费医保在线直接结算“开绿灯”。4月7日,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发布了《关于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 培育新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其中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到互联网医疗可以首诊,并纳入医保。

光明前景下的诸多挑战

在国家层面给予大力支持的同时,相关监管也在跟进。

5月8日,国家卫健委网站公布《关于进一步推动互联网医疗服务发展和规范管理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进一步推动互联网技术与医疗服务融合发展,发挥互联网医疗服务的积极作用。通知强调,各地要坚守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底线,在开展任何试验探索时,不得突破现有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的有关规定。通知还要求,不断规范互联网诊疗和互联网医院的准入和执业管理,加强监管。

“互联网医疗在整个医疗改革过程当中,都是以谨慎为前提的,强监管仍然要放在首位。这个通知划清了发展底线,为今后促进行业发展奠定基础,监管内容具体落到准入管理与职业管理两方面,为后续落实监管提供了政策依据。”近日,在一场关于互联网医疗发展的线上研讨会中,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副秘书长、易复诊总经理马光磊这样解读。

的确,近年来,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在方便患者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乱象,这其中,互联网医疗如何保障真实和安全最受公众关注。

业内专家表示,梳理近年来互联网医疗相关政策文件可以发现,针对不见面在线诊疗服务,国家层面已对医疗安全、信息安全、医保基金安全等安全要素分别提出了落实要求。诸如,通过设立人员的严格准入标准和处方管理办法来实现医疗安全;在信息安全方面要求服务全程留痕、可追溯;通过明确监管的技术手段和流程实现医保基金安全。

“互联网医疗的优势明显,但并不适合所有人,特别不适合诊断不明、急诊、需要特殊治疗的人群。因此,行业标准的建立、医疗质量的监管、线上线下就诊如何细分、上下游产业链怎样衔接等都将成为互联网医疗发展的挑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全域医疗联合创始人、副总裁康世功表示,或许这也是大多数业内人士需要思考的问题。

行业利好、政策落地、资本助推,疫情之后,互联网医疗行业已然迎来了非常光明的前景,或将进入高速发展的新阶段。但是,未来之路仍然任重道远。

【来源:中国小康网】

新网数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