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概股回归大势所趋撰文 | 芋头出品|大摩财经网易、京东回归港股,拉开了中概股 " 二次上市 " 大潮的序幕。拼多多会不会是下一个,让外界颇为关心。最近,拼多多、百度、携程乃至
中概股回归大势所趋
撰文 | 芋头
出品|大摩财经
网易、京东回归港股,拉开了中概股 二次上市 大潮的序幕。拼多多会不会是下一个,让外界颇为关心。
最近,拼多多、百度、携程乃至好未来、新东方等均被传出回归港股的消息。最受关注的还是电商巨头拼多多:以当前市值计,拼多多是仅次于阿里、腾讯、美团、京东的中国第五大互联网上市公司,也是这几家巨头中唯一尚未回归港股的。
不过,拼多多此前对赴港上市迅速 辟谣 ,理由是公司 现金流健康 、足以让 百亿补贴 持续多年。这让外界颇为纳闷:大家都知道中概股巨头回归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融资。
今年以来,中概股公司在美国面临越来越复杂的监管环境,使估值、股价受到很大影响,这被视为优质中国公司加速回归的最大驱动力。优质中概股公司赴港股上市,开辟 第二战场 ,可以增强公司的资本流动性和安全度,降低相关风险;同时,港股更容易吸引大陆投资者,有利于公司估值的恢复和股价的稳定。
香港资本市场,已经拥有腾讯、阿里巴巴、美团、小米等中国顶级互联网公司,再加上网易、京东,正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优质互联网公司的 新大陆 ,资本集聚效应也将越来越强。
所以,拼多多回归港股背后的传闻并非 空穴来风 ,而是有深层次的各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如果拼多多真的不愿意回来,会面临美股市场越来越大的风险。
风险一:做空机构的捕猎
依托微信社交流量裂变生长,高效撬动三四线电商市场,拼多多成为上市速度最快的中国互联网公司之一。2018 年 7 月赴美上市时,黄峥创办的拼多多成立还不到三年。
过去一年,伴随着活跃买家规模和 GMV 数据的迅猛增长,特别是 2019 年 GMV 超过万亿元,拼多多成为市值涨幅最快的中国互联网巨头之一。从 2019 年 6 月至今,拼多多股价从 20 美元左右暴涨至 70 美元,市值高达 830 亿美元,甚至一度超过京东,成为中国第四大互联网上市公司。
不过,高歌猛进的拼多多面临极大的多空争议。做多拼多多的投资者盈利颇丰,但拼多多的空头也并未由此 投降 。
做空势力强大的美股市场,绝大多数中概股都有被做空的经历,拼多多也不例外。上市后不久,拼多多就在 2018 年 10 月遭到做空机构 BlueOrca 对其营收和 GMV 数据的质疑。瑞幸财务造假事件爆发后,很多美国投资者对中概股抱有更强烈的 戒心 ,更掀起了美股的中概股做空高潮。
过去一段时间,拼多多的估值增长过快已累积了大量空单。更关键的是,市场对拼多多前所未有的指数级增长的真实性以及是否能够持续、能够持续多久始终抱有疑虑。加上拼多多的盈利能力、商业模型尚未得到完整验证,拼多多在当下风光之时实际很容易吸引做空机构的目光。
值得注意的是,拼多多曾经在上市之初将自己描述为 Costco+ Disneyland 的综合体,美国投资者一度为这个资本故事买单。但拼多多的商业模式与商品质量均决定了,拼多多难以成为 Costco ——后者的精髓是践行质优价廉的选品理念,将品质、服务、供应链等做到极致,服务中产阶层,拼多多则是低价促销拼团模式,且依托腾讯廉价流量才获得了迅速增长。
顺带的话题是,微信虽然对拼多多拼团砍单进行了战略性放行,但是否能够长期允许其干扰用户体验呢?外界对此存疑。如果不能在微信之外找到获客和留存的新途径,拼多多的护城河与其他互联网巨头相比显得非常薄弱。
美国投资者终将发现,拼多多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中国 Costco。长期来看,拼多多要在美股市场解释和 包装 自己的难度将越来越大。
风险二:因 假货 问题而产生的诉讼隐患
此外,美股市场对 假货 问题包容度极低,被打上 售假 标签的争议电商平台极易遭遇集体诉讼风险,因此给对冲基金做空提供机会。此前,聚美优品、唯品会等电商平台均曾因假货问题遭遇过集体诉讼:聚美优品由此市值大跌,最终以私有化退市落幕;曾一度股价狂飙、市值高达 150 亿美元的 妖股 唯品会,被盯上后股价也是持续走低,失去光芒。
拼多多的 售假 问题在上市之初曾引起高度关注,当时即导致集体诉讼。2019 年,拼多多因假货问题被列入 恶名市场 黑名单,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认为拼多多对假货的监管办法并没有解决实质问题,假冒和盗版商品仍在平台上随处可见。
同时由于拼多多以 下沉市场 为主,用户价格敏感度高,相对便宜的 山寨 商品在短期内无法取缔。只能通过补贴的方式 降低 正品商品的价格,从而留住用户,负面影响便是亏损进一步加大。
如果坚持留在美股市场,上述风险隐患会逐渐滋生壮大,拼多多迟早要想办法解决。
风险三: 不透明 与监管风险
今年以来,中概股在美股市场面临越来越严苛的监管,尤其是美国监管机构对中概股财务数据的透明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美国参议院近期通过的《外国公司问责法案》,如果中概股连续三年不能满足相关审计要求,将禁止在美国证券交易所上市。
拼多多恰恰是一家从公司治理到财务数据都不太透明的公司。
拼多多发布一季度报后,摩根大通就下调了拼多多的投资评级,对拼多多 GMV 计算方式所反映的实际数据存疑。
疫情最严重的一季度,拼多多的表现异乎寻常。12 个月的 GMV 同比增长 108% 至 1.16 万亿元,一季度推算的 GMV 为 3026 亿元,环比增长 81%。同期,拼多多的活跃买家单季增长了 4300 万人,使年度活跃买家数量达到 6.28 亿人,远高于京东、阿里巴巴的同期增长。
摩根大通研究报告指出,拼多多的 GMV 虽然大幅增长,实际上无论产品 / 服务订单是否实际出售、交付、退货,所产生的价值均包含在 GMV 中。物流受阻期间,电商平台可能存在大量未履行的订单,这意味着拼多多 GMV 的增长无法反应实际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依托微信社交流量以及微信支付在下沉市场的渗透,拼多多的用户增长一直高于外界预期,拼多多也乐于用活跃买家数、GMV 这类数据吸引投资者关注。但是,像自由现金流这样的电商核心数据,拼多多从未直接披露过。
自由现金流是判断一家公司尤其是电商公司现金流状况的最佳指标。最新财年,阿里巴巴的自由现金流为 1309 亿元(截至 2020 年 3 月末),京东为 195 亿元(截至 2019 年末),但拼多多由于仅仅披露经营现金流、现金、短期投资等指标,无法和上述两家公司直接进行对比。
拼多多在过去两年投入超过 400 亿元销售营销费用,特别是去年下半年开始启动 百亿补贴 ,驱动活跃买家、GMV 数据大幅增长。这使外界对其现金流高度关注。
拼多多让人困惑的是,上市后一方面用定增、可转债方式持续融资,稀释创始人的股权;另一方面又不断释放现金流健康的消息。
2019 年,拼多多的经营现金流净额流入近 150 亿元,不包括受限资金的现金和短期投资总额高达 410 亿元。然而,今年上半年,拼多多依然通过定增方式融资了 11 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从去年一季度到今年一季度,拼多多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从 225 亿元持续下降到 55 亿元,短期投资从 69 亿元持续上升到 370 亿元。这与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公司的趋势相反:截至 2020 年 3 月末,阿里巴巴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短期投资分别为 3305 亿元、327 亿元;京东分别为 435 亿元、310 亿元。
由此可以看出,拼多多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远低于阿里巴巴和京东,但短期投资却大于阿里巴巴和京东。这种与行业对手相悖、且谈不上多么透明的数字,外界难以解读在情理之中。
拼多多为何不愿 透明 ?抛开这个问题,以美国资本市场对中概股越来越严格的监管、对财务透明度越来越多的要求,拼多多想要继续保持不透明,恐怕风险会很大。
正因为此,外界认为拼多多回归港股上市将是大势所趋。
若能回归港股,拼多多还将获得腾讯的 护航 :腾讯作为基石投资者的定力,在港股早已被广泛认知,资本市场更愿意相信腾讯的眼光和微信社交电商的潜力,这无疑是拼多多是在美股市场所缺少的加持力量。
END
编务日常 | 加微信:13240241983
商务合作 | 加微信:damobd
联系主编 | 加微信:damomichael
◎
大摩财经正在招聘主编 / 财经编辑 / 商务运营,坐标北京
简历投递邮箱:damofinance@163.com
▼
相关文章推荐
新网新人专享,注册领SSL证书百元神券2022-09-15
新网与亚洲诚信达成战略合作,携手共建安全云生态2022-09-06
企业网站没有SSL证书,你将面临......2022-09-27
SSL协议、TLS协议,有什么区别?2022-09-26
网站跳出率高?可能是没装SSL证书2022-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