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巨头星巴克的“寒冬”来得有点早

  • 来源:网络
  • 更新日期:2020-06-12

摘要:外汇天眼 APP 讯 : 北京时间 6 月 10 日晚间,总部位于美国西雅图的星巴克公司发布公告称,受新冠疫情影响,预计截至 6 月底的第三财报季,营收下降约 30 亿美元-32 亿美元,营业利润

外汇天眼 APP 讯 : 北京时间 6 月 10 日晚间,总部位于美国西雅图的星巴克公司发布公告称,受新冠疫情影响,预计截至 6 月底的第三财报季,营收下降约 30 亿美元-32 亿美元,营业利润将减少 20 亿美元至 22 亿美元。预计 2020 财年中国和美国的销售额或将减少 10%-20%。

随着战略的调整,公司也将重整门店业务。星巴克表示,2020 财年公司预计在美洲市场每周新开设门店约 300 家左右,低于此前预期的 600 家。公司开店的同时也在大规模关店,计划未来 18 个月关闭约 400 家美洲门店。同时,星巴克还表示,在中国的门店已经超过 4400 家,未来还将新开 500 家门店。

数据显示,截至 6 月 10 日,星巴克的总市值超 922.9 亿美元。当日,公司股票收盘价约 79 美元 / 股,跌幅约为 4%。不过,相比 3 月份的低位 50 美元 / 股,星巴克的股价涨幅已经超 50%。

中国品牌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疫情对咖啡行业的影响有几个方面,第一是对靠客流量支撑的门店系统的影响非常大,例如星巴克、costa 等。第二是对场景类咖啡消费影响比较大,例如工作、商务、会友等场景消费,尤其是疫情期间的二月份、三月份。场景不匹配导致咖啡消费也出现下滑。

值得一提的是,受疫情影响,加速互联网化成为众多行业的选择,星巴克也加码数字化战略。但这能否帮助企业度过寒冬,互联网 + 模式是否可持续,还尚待观察。

业绩承压

《证券日报》记者在美国纳斯达克官网查询的星巴克公告显示,公司对其 2020 财年第三季度 GAAP(通用会计准则)和非 GAAP 每股收益的初步估计分别为 -0.64 美元至 -0.79 美元和 -0.55 美元至 -0.70 美元。

另据星巴克透露,初步预期第四季度 GAAP 和非 GAAPEPS 介于约 0.11 美元和 0.36 美元,0.15 美元和 0.40 美元之间;星巴克 2020 财年的 GAAP 和非 GAAP 每股收益的全年预期分别为约 0.33 美元至 0.73 美元和 0.55 美元至 0.95 美元。

疫情之下,星巴克的资金流动性能否足以帮助公司度过寒冬也引发了市场关注。

对于流动性事宜,星巴克向外界表达了积极的消息。公司称,鉴于公司的财务实力和公司的业务持续恢复,公司对在当前危机中保持适当的流动性仍有信心。正如公司在最新的财报季披露,截至第二财季,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有 26 亿美元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短期借款总额为 35 亿美元。在随后的 5 月份,公司获得了 5 亿美元的定期贷款,以满足短期流动性需求、包括偿还商业票据债务。此外,公司还发行了 30 亿美元的债券,以满足中期运营现金需求等。不过,多方融资下,公司预判 2020 财年的利息支出将增加,范围在 4.35 亿美元至 4.45 亿美元不等,而 2019 财年的利息支出为 3.3 亿美元。

此外,星巴克介绍,公司每周的 现金消耗 在 4 月份危机最严重时达到 1.25 亿美元,但根据销售和盈利能力预期改善等,预计在第三季度平均每周现金流将为正值。

中国市场复苏

目前星巴克中国市场的业务已经逐渐恢复。星巴克在发布的公告中介绍,目前 99% 的星巴克门店已经营业,90% 的门店营业时长已经恢复到疫情之前。星巴克在中国的门店数量已经超过 4400 家。

6 月 10 日,星巴克透露,在 2020 财年的第二财季,公司在中国暂停了新开门店,3 月份重启门店拓展,在 4 月份及 5 月份,星巴克新开了 57 家门店,包括 8 家 啡快 概念店。

据了解,随着消费节奏的加快和国内竞争压力,星巴克早在去年在北京开设了全球首家 啡快 店,强调 在线点,到店取 ,而这也是其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举措。

值得注意的是,星巴克介绍,随着门店消费的上升,移动端下单消费的销售占比下降。移动端下单消费在销售中所占比例从 2 月最后一周约 80% 的高位下降到了 5 月最后一周的约 22%。但星巴克表示,这一占比仍然超过了疫情前的水平,并且与第一季度的 15% 相比也有了显着提高,表明消费者有了新的下单习惯和场景。

《证券日报》记者在走访星巴克时看到,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控制,星巴克门店的客流量逐渐增长。星巴克门店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可以通过网上下单购买公司产品,但仅某些产品享受免费配送服务。

对于咖啡 + 互联网,私募排排网资深研究员刘有华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便利性也成为了现在咖啡消费者的重要诉求,所以在 互联网 + 趋势下,连锁咖啡店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星巴克扩张用户规模。

不过,上述数字是否意味着星巴克的数字化转型成功,还依旧是个问号。毕竟近日来倡导互联网化咖啡的连咖啡被媒 体报道出现了关门潮现象。

对此,朱丹蓬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咖啡互联网化一定不能停留在口号阶段,而是真正的解决消费者的痛点和需求,这样才能享受到家服务、外卖服务的市场红利。

行业分化提速

记者在走访时了解到,相比疫情期间,一些中小型咖啡店、单体咖啡店的客流量逐渐增长。但是否意味着扛过了行业寒冬,还是个未知数。

在朱丹蓬看来,疫情已经成为咖啡行业分化的加速器。目前,咖啡行业也上演了强者恒强的态势。

疫情考验的是企业的博弈能力、抗风险能力、品牌能力等,在此背景下,中小型咖啡企业收缩战线,关闭客流量偏低的门店,保留核心门店及聚焦核心商圈,对于其过冬还是有帮助的。 朱丹蓬认为。

尽管消费并未报复性到来,但市场仍对中国的咖啡市场持积极态度。东兴证券此前发布的研报认为,我国咖啡消费市场增速较快、空间尚大。我国人均咖啡消费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处于较低水平,2018 年我国大陆地区咖啡人均消费量仅为德国的 0.71%,美国的 1.6%。全球咖啡市场规模超过 12 万亿元,而我国目前只有约 700 亿元,与人口比例差距较大。同时,我国咖啡消费年均增速达 15%,远高于世界 2% 的增速。2025 年,预计中国咖啡消费市场将达到 1 万亿元的规模。参考日本的咖啡消费发展,30 年后我国咖啡市场规模有望超 5 万亿元。

在中国的咖啡市场扩容、增长、爆发的过程中,目前只有细分市场领域的龙头企业,尚未有全行业的龙头企业。预计 2023 年中国的咖啡行业进入稳定期之后,有可能出现大型的企业,但也是在细分市场份额较大。 朱丹蓬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