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网Logo
首页>互联网热点>

你未必能看懂菜鸟 但TA已经悄然成了你生活的基础设施

登录 注册

你未必能看懂菜鸟 但TA已经悄然成了你生活的基础设施

  • 来源:网络
  • 更新日期:2020-07-06

摘要:最近,有个关于阿里巴巴的消息,很多人没有注意到:来自国际物流行业数据显示,菜鸟每天的跨境包裹运输量,已经超过美国联邦快递和德国DHL,逼近了全球最大的快递公司UPS的跨境包裹规模

最近,有个关于阿里巴巴的消息,很多人没有注意到:来自国际物流行业数据显示,菜鸟每天的跨境包裹运输量,已经超过美国联邦快递和德国DHL,逼近了全球最大的快递公司UPS的跨境包裹规模,成为全球四大国际快递网络中的老二。

为什么说这是一条被低估的消息?国际物流不是本文想讨论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这样一个背景:UPS成立于1907年,DHL成立于1969年,联邦快递成立于1972年,菜鸟成立于2013年。7年,菜鸟追上了国际巨头几十年上百年的体量。

同时,菜鸟驿站也正式宣布进军社区生活领域,在收快递、寄快递以外,增加了团购、洗衣、回收业务。未来,小区里的菜鸟驿站将自带货架,能以团购价买到米面粮油。

有个数字可供对比,作为国内最大的连锁便利店,中石化旗下的易捷门店数量是2.7万家。菜鸟驿站的数量远远超过这个数字。而随着它升级为社区生活服务站,引入团购、洗衣、回收等业务,城市社区基础设施的定位也愈发清晰。

刚刚满7周岁的菜鸟,正在用一种绝大多数人看不懂的模式悄悄生长,成为日常生活的基础设施——尽管人们未必能感知到这一点。

1

在开始今天的话题以前,请给我30秒,先让我们来做道简单的数学题:

马云曾说,未来中国每天要收10亿个快递。而中国有14亿人。也就是说,假如每个人每天收一个快递,那就是将有70%的中国人每天要收一个快递。

10亿个快递是什么概念?把这些包裹排起来,可以绕地球7圈。嗯,你没听错,以后中国人一天要收的快递,能够围绕地球绕7圈。

觉得马云说得太夸张?这里还有个数字。在2006年,10亿个快递是中国全年的快递业务量。到了2019年,中国平均一天的快递量就超过2亿,5天的量就相当于2006年全年的量。

沿着这个思路继续计算,你慢慢地会发现一个巨大的问题。

中国快递员的数量,近年来一直稳定在300万左右。由于宏观劳动力供给曲线的下降,以及外卖的兴起,未来快递员人数增长空间不大。

也就是说,现在这300万快递员每天要送2亿个快递,平均每个快递员每天要送66个快递。看起来还好。但是,到每天10亿个快递时,每个快递员每天要送330个快递。

如果这些快递都要送到消费者家里,假设每个快递员每天工作10小时,那么,每个快递员不到2分钟就要送出一个快递。

考虑到这300万快递员,包括大量客服、分拨中心、网点的非一线配送人员,那么每个一线配送员每天要送的包裹更多。

这是超人才能干的活儿,但快递员不是超人。所以,整个快递行业必须不断迭代模式,彻底告别肩挑手扛,否则根本没有办法应对中国电商未来的发展。

虽然马云正式预言“未来每天10亿快递”是在2018年,但他最早发现快递有拖电商后腿的隐患,是在2010年。

2010年,做到第二届的“双11”,包裹数量突破1000万个,打了快递公司一个措手不及。包裹犹如洪水一般,涌入快递公司的各个中转仓,反复积压。最后就是,一个包裹的配送时间从平常的一到两天变为一到两周,最长甚至是一个月。消费者和商家都怨声载道。

菜鸟在这个时间点应运而生。某种程度上,淘宝能发展到多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物流基础设施的托底。这个出发点,也决定了菜鸟的打法,不能走京东物流、顺丰们一样的路径因为当时淘宝面临的难题,不是增加一个快递公司能解决的。

菜鸟找到了新路径:数字化和智能化。

阿里巴巴现任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张勇打过一个比方形容:菜鸟是湖、海,快递公司是船。菜鸟要搭一个好舞台,让所有合作伙伴在上面唱好戏。

2

菜鸟成立的2013年,全国平均每天的快递量只有1558万件,还不是现在的2亿件。那个时候,中国快递的作业模式还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

有多原始呢?最经典的一个场景是做分单。

所谓的分单,就是快递公司把揽收回来的要送到全国各地的包裹,先统一放到分拨中心,再在分拨中心里把全部包裹做好分类,把大致去向相同的包裹(比如都去广州)分成一堆,再装上去广州的快递干线大车。快递公司的分拨中心里,有一个专门的工种负责这个环节,叫分拣员。

他们受训半年上岗后,必须凭借自己超强的记忆力,在短短2秒钟内判断每个包裹的路由去向。如果他们放错了,就可能导致错发,原本应该发到广州的包裹被发到了成都。一旦遇到双11这样的大促,爆仓是大概率的事,因为分拣员是人,人的效率是有上限的,他们人肉处理不过来,就只能任由包裹在分拨中心堆积如山。

如果有机器能完成这个事,不就行了?嗯,可以,但前提是,机器必须像人一样,能认识每个包裹,才能知道该把它们归类到哪一堆。要怎样才能让机器认识包裹呢?那就需要给每个包裹发一张独一无二的身份证。这个“身份证”就是菜鸟2014年推出的电子面单。

但电子面单刚推出之时,受到了快递公司的冷遇。原因很简单,如果快递面单的掌控权被别人控制,自己岂不是被人卖了还在帮忙数钱?菜鸟时任COO童文红只好把桐庐老板们约到太极禅院喝茶,茶会的内容很简单,主要澄清了两点:第一,电子面单只是一项产品工具,发单权依旧握在快递公司手中;第二,菜鸟不会抢食快递市场的蛋糕。

通达们这才开始推广使用菜鸟的电子面单。抓住了这一轮技术红利的,是通达系中的小弟中通。为了推广电子面单,中通用了最激进的办法。董事长赖梅松亲自拍板,率先对使用菜鸟电子面单的商家每单补贴两毛。2015年,中通的电子面单使用率不到10%,第二年就超过90%。

有了这张电子面单,以四通一达为代表的快递公司,实现了大数据分单、自动化分拣、AGV机器人……只用了短短4年,中国快递从原始社会一步跨入现代社会。自此,分拣员与电报员、补锅匠一般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中国快递正式进入数字化时代。

3

国内快递24小时达,全球72小时达。早在菜鸟成立之初,马云就如此描述菜鸟的愿景。

有数据显示,通过一系列算法优化,菜鸟成立短短2年后的2015年,就帮助国内快递平均时效缩短了半个工作日,相当于每天为中国人民包裹运送时间减少1.6亿小时。

换算成年的话,是18265年。

若以配送速度为标尺,菜鸟的入场也大大提升了国内快递配送速度——从原先以周为单位的配送时长,提升到了以天为单位。而且通过菜鸟电子面单平台,菜鸟为整个行业一年节省12亿元。

但“学雷锋”本身并不是业务模式,除了为快递行业降本提效,菜鸟自己的业务模式是什么?

阿里几乎所有的原生业务,都是在做平台。如果把菜鸟当成一个超级供应链平台来看,就好理解了。

正如淘宝作为电商平台连接了商家与消费者,支付宝作为支付平台连接了商家与消费者,菜鸟则是作为物流供应链平台连接商家、快递公司与消费者。

回到文章开头中国快递要面对的问题,未来如何实现让每个快递员每天送出几百个快递呢?很显然,靠快递公司各自为战,是不现实的。物流是一个极其讲究计划性的行业,想要以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率来提供最快的配送服务,只能假设有一个上帝视角般的存在,TA知道每个快递包裹什么时候、在哪里产生,包裹量有多大,将要被送到哪里,长宽高重的数据如何,中途需要经过哪些物流链路,各个链路环节需要为此配备多少人、车、仓资源。从而保证所有的物流资源都能得到充分利用,既能满足配送需求,又没有丝毫的浪费。

想要做到这一点,这个上帝视角般的存在,必须能够用技术、数据将快递物流行业里所有的物流要素连接在一起,成为整个快递物流行业的中枢大脑。只有一切做到严丝合缝,才能把总体成本降到最低、效率达到最高。

菜鸟的业务布局,沿着这个大的逻辑框架生长。在国内,有菜鸟供应链、菜鸟联盟、菜鸟裹裹;在社区和校园,有菜鸟驿站;在农村,有菜鸟乡村;有全球,有菜鸟国际。总之有包裹的地方,就有菜鸟。

供应链管理,封闭的企业易做。比如沃尔玛等商超类巨头,自己是货主,仓库、车辆和员工也都是自己的,一套内部的ERP即可贯彻指令。亚马逊模式,及其中国追随者京东物流,虽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创新,但本质上仍属于这个模式。

但如果是做供应链平台,则必须一头连接货主(商家),一头连接快递公司和消费者。因此,这个平台还必须是一个相对超然的存在,不能是这个行业内的任何一个快递公司,因为快递公司之间不可能将自己的包裹共享给竞争对手来“指挥”。

当然,作为阿里的亲儿子,菜鸟也有做平台的底气:论消费者,淘宝有6亿月活用户;论商家资源,阿里经济体有上千万级的活跃商家;论与快递公司的关系,阿里与快递早已实现了股权层面的深度融合,国内主要快递公司是菜鸟的创始股东,而阿里又参股了多家快递。此外,菜鸟自己也有遍布全国和全球的仓储、配送网络。

快递业的数字化基建+全球化的骨干网络,这就是马云为菜鸟赋予的角色,他的原话是:一张国家智能物流骨干网。

4

如果未来每天中国人要收10亿个快递,用最保守的口径估算,假设六成的包裹在菜鸟平台上流转,那也意味着将近一半的中国人每天离不开菜鸟。换个角度来看,这张网络将成为一个巨大的基础设施。

阿里正在大规模推进的另外一个大动作,将加速其成为全民基础设施的脚步。

淘宝C2M近期宣布,未来三年,将帮助1000个产业带工厂升级为产值过亿的“超级工厂”,为产业带企业创造100亿新订单,在全国范围内重点打造10个产值过百亿的数字化产业带集群。菜鸟总裁万霖近日表示,将把菜鸟的供应链从物流端上溯到生产端,用销售预测、反向定制、智能分仓等技术,把供应链服务做到上游工厂的生产环节。

以需定产,所有的生产都会按照消费需求进行,每一件产品在生产之前都知道它的消费者是谁,并且知道这件产品的标准是怎么样的。这就是当下很火热的“C2M”模式。

所谓“C2M”,就是消费者提出要求,制造者据此设计消费品、装备品。以消费者数据为基础的消费者喜好和需求画像倒逼到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供应链、营销等制造业供给侧的多个环节。

C2M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在前端,它们或是提供相对标准化的模块供消费者组合,或是吸引消费者参与到设计、生产的环节中来;在内部,它们提升组织能力,以个性化定制方式服务于海量消费者;在后端,它们积极调整供应链,使之具备更强的柔性化特性。在传统的生产方式里,产品是生产者说了算,消费者只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决定买或者不买。

而C2M却引起了一场“消费关系”的大解放,未来的消费关系是:消费者需要什么,生产者就得生产什么,这是一个逆向生产的过程。并且,生产商之间比拼的不再是价格,而是谁能最先对接到消费者的需求,并且完成消费者需求的精准程度。此时,不会有库存,也不会有恶性竞争,社会成本极大地降低。

可以畅想一下未来的阿里大零售场景:阿里不再仅仅是帮商家卖货,而是成为一个超级供应链平台,直接对接产业带工厂的生产。这些拥有超强制造能力和成本优势的产业带工厂,在阿里系各项大数据产品的指导下完成生产后,直接供货给阿里的电商平台(淘宝、天猫、速卖通等)卖货,物流平台(菜鸟)发货,支付和融资平台(支付宝、网商银行)收款和贷款。而一个用大数据连接每一个包裹、快递员、仓库、货车、商家、消费者的超级物流供应链平台,将承担起托底的角色。

明眼人不难看出来,这正是菜鸟正在做的事。

在这场供应链革命中,菜鸟不再是简单地提供下游的物流服务,而是深入生产链条的上游直接碰货,从源头的生产阶段就开始规划物流链路。

消灭库存,把物流成本占社会总成本的比例,从15%降至5%——这是马云在2018年提出的设想,用面向未来的全新物流模式来帮助中国制造业。这不仅仅是把工厂搬上网这么简单,这意味着整个社会的供应关系将被重建。

这么“重”的活儿,可能没有第二家公司愿意这么干了。

新网数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