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网Logo
首页>互联网热点>

连续三次投资理想汽车,首钢基金首次揭晓,为何重度布局出行领域?

登录 注册

连续三次投资理想汽车,首钢基金首次揭晓,为何重度布局出行领域?

  • 来源:网络
  • 更新日期:2020-07-31

摘要:据悉,首钢基金曾连续三次投资理想汽车,三支基金累计投资金额达7亿元。 本文来自合作媒体:投中网(ID:Ch

据悉,首钢基金曾连续三次投资理想汽车,三支基金累计投资金额达7亿元。

本文来自合作媒体:投中网(ID:China-Venture),作者:马慕杰。猎云网经授权发布。

朝着造车新势力的“舆论场”,理想汽车终于可以正式谈论自己的“理想”。

投中网获悉,理想汽车将于今晚登陆纳斯达克,代码为“LI”。

理想汽车美国IPO定价每股11.5美元,高出每股8-10美元的定价指导区间,这是自2018年3月爱奇艺在纳斯达克进行的24亿美元IPO以来,中国在美国的最大IPO。

根据理想汽车更新的招股书,理想汽车已获得3.8亿美元基石投资,认购价为IPO最终发行价。其中,美团点评将再投资3亿美元,字节跳动将投资3000万美元,王兴个人再次投资3000万美元,Kevin Sunny投资2000万美元。另外,高瓴资本也将在本次IPO公开发行中认购3亿美元。

有国外媒体报道,理想汽车赴美IPO已获足额认购。成功上市后,理想汽车也将成为第二家在美IPO的中国造车新势力。

作为国产造车新势力三强之一,理想汽车走出了与蔚来汽车、小鹏汽车完全不一样的路线,采用的是主打没有里程焦虑和充电焦虑的增程式系统。招股书显示,公司于2019年11月开始批量生产首款车理想ONE,未来,理想汽车将重点放在售价在15万元人民币至50万元人民币的SUV领域。公司计划在2022年推出一款高级电动SUV,将配备新一代增程式动力系统。

然而,由于增程系统的技术路线并非市场主流,理想汽车的发展前景曾一度备受质疑。而理想汽车之所以能够成为如今的理想汽车,除了创始人李想的坚持外,更少不了资本的强力加持。CVSource投中数据显示,在IPO前,理想汽车的投资方包括明势资本、首钢基金、美团王兴等。

这其中,首钢基金一直是理想汽车坚定的陪伴者与支持者。据悉,首钢基金曾连续三次投资理想汽车,三支基金累计投资金额达7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能源汽车及相关领域,首钢基金早已深耕多年。理想汽车也是继首程控股(0697.HK)、北汽新能源、福田汽车、瓜子二手车后,首钢基金再次投资布局的智慧出行领域企业。与此同时,在出行与智能制造领域,首钢基金与顺义区政府还共同设立新能源汽车基金。

据首钢基金执行董事叶芊介绍,该新能源汽车基金的主要投资方向是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上下游的智慧停车、材料等领域,基金规模为10亿元。

“站台”理想汽车背后:“漏斗模型”引领下的价值共振

叶芊是深度理解李想的。至少在当时,这种深刻的“理解”并不多见。

2015年,在轰轰烈烈的互联网造车大潮中,李想创办了理想汽车(原名车和家),致力于为中国家庭用户打造更自由的智能电动车。在造车这条路上,李想并未选择纯电模式,而是将目光瞄向了增程电动系统。

尽管李想一再强调增程式电动车可有效解决续航焦虑和充电焦虑问题,可在彼时的造车新势力市场上,增程式系统却是个非主流的存在,饱受业界争议。

李想的造车故事在早期并没有被大多投资人买单。可往往,在偌大的资本市场中,总有人发现并捕捉到这看似小众实则精准的价值壁垒。

叶芊,便是其中之一。

当然,这种价值认可并非盲目的追随。在投资理想汽车之前,叶芊早已深谙这一波造车新势力的种种痛点。甚至可以说,关于增程模式的刚需性,叶芊的理解丝毫不亚于李想。

从2016年冬天开始,叶芊每次出差都会体验各种品牌的纯电动汽车。从2016年-2018年,叶芊在共享汽车出行的总公里程数将近两千公里,基本上覆盖了所有共享汽车品牌。这其中,有两次经历印象最深,基本都与纯电模式导致的尴尬处境相关。那时,叶芊就深深地感受到,纯电模式更适合固定路线,造车新势力一定要考虑续航里程。

如果说这只是叶芊的个性感受,无法支撑首钢基金出手理想汽车的合理性。那么,详细的“倒三角销售漏斗模型”或许可以是更科学的理由。

在投资理想汽车之前,关于理想汽车的市场需求,叶芊曾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基于用户行为与用户画像分析,叶芊模拟出了这个“销售漏斗”。根据“销售漏斗”所指,叶芊发现,理想汽车的客户基本覆盖了各类客群。换句话说,理想汽车的受众人群其实非常广泛。

“这个模型对我们投资决策影响很大。”叶芊直言。而某种程度上,这个模型也是首钢基金选择理想汽车的关键。

事实上,在首钢基金内部,在推动理想汽车这个案子上,叶芊也做了不少工作。不过,由于首钢基金在造车新势力赛道上信心理念相一致,投资理想汽车自然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我们坚信,中国一定会出现自己的特斯拉。新势力是历史的偶然同时也是历史的必然。”叶芊表示,一方面,长达三十年的造车周期给中国创造了一个新势力成长出现的环境;另一方面,一大批完整产业链的发展也为造车新势力奠定了基础;此外,当今消费者没有过度的品牌包袱,对于电动车智能化卖点接受程度更高。

造车需要钱,但不仅仅是“钱”

理想汽车并不是首钢基金看的第一个汽车项目,但尽调完理想汽车,首钢基金几乎就没再看过其他类似公司。

这不仅源于首钢基金对理想汽车的高度信任,更多意义上,其实是首钢基金对造车新势力行业的透彻认知。据悉,美团创始人王兴在投资理想汽车前,也曾与首钢基金进行过深入的交流。

用叶芊的话说,“否掉一个项目很容易,但投一个项目很难”。叶芊认为,大多不好的项目看一眼便知一二。

众所周知,造车新势力是一个极其“烧钱”的生意。对于任一新能源汽车而言,在自身尚未有造血能力的发展阶段,失去了外部“输血”就失去了一切。

叶芊也直言,在没有上市之前,新势力造车企业的资金一定要靠融资。甚至,公司的融资能力决定着一家造车新势力公司的生死。

然而,仅仅靠“钱”,就一定能支撑造车新势力公司走到最后吗?

答案是否定的。这是因为,企业的发展循环最终依靠自我造血,而能够自我造血的前提必然是——汽车的产品交付能力。

“造车这件事,不是说谁想参与谁就一定有机会。那些明显违背行业规律的公司注定成功不了。”叶芊强调,产品力才是造车新势力行业的重中之重。

因此,纵然可以为李想打出很多标签,但叶芊始终强调的一点是,“李想是最好的产品经理”。

在叶芊看来,李想是个极其讲究效率的人,这种特质贯穿于理想汽车团队的方方面面。拿理想汽车近乎极致的“成本控制”来说,叶芊认为,这种“省钱”的表象背后其实是严苛的效率要求。

叶芊举了他在早期尽调时的例子。他曾想翻看理想汽车的BOM成本,比照国内主流汽车厂商并无差距。这也是理想汽车团队给叶芊带来的第三次震撼。

前两次是在公司内部的OKR管理与采购方面。叶芊介绍,理想汽车专门有一个推广OKR的部门,高管更是每天都要进行OKR复盘。而公司上到创始人,下到每个员工,都会对自己的OKR负责。

“OKR跟KPI对企业效率的不同影响,我从理想汽车那里发现了明显差别。”叶芊表示,在企业管理上,李想有一套可行高效的方法论。

后来的事实印证了理想团队效率至上的结果。理想汽车招股书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理想汽车营收8.52亿元(约1.2亿美元),一季度实现毛利6830万元,成为第一个具备自造血能力的造车新势力企业。

截至今年6月,其旗下产品理想ONE已累计交付超过1万辆,创下中外造车新势力最快交付1万辆的记录。截至3月31的财报显示,理想汽车拥有有现金及短期投资4.8亿美元,加上7月1日刚完成的D轮5.5亿美金,公司目前拥有超过10亿美金现金储备。

整合平台资源,全产业链协同赋能

一定意义上说,对于偏科技类的赛道,VC/PE的核心竞争力更在于投后赋能。从这个角度,首钢基金不仅有强大的产业优势,也舍得投入精力多下功夫。

在理想汽车这个案子上,首钢基金给予了几乎全方位并且全产业链的资源助力。

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政府关系。据叶芊表示,在首钢基金的牵头支持下,理想汽车总部及研发基地项目顺利落地顺义。此外,基于首钢基金国有企业的背景属性,在相关政策及关键资源方面,首钢基金也为理想汽车献计出力。

而在理想汽车前期的融资上,首钢基金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帮助其引入了外部资金。

实际上,协调政府关系只是首钢基金为理想汽车投后赋能的第一步。在产业链端,基于平台的独家资源协同,首钢基金下了更大的力气。

一方面,是首钢集团的产业力量。据悉,在核心零部件上,理想汽车的汽车板由首钢提供。要知道,目前,首钢集团是全国最好的汽车板供应商,主要客户包括宝马奔驰等。此外,在理想汽车产品交付后,首钢基金也可利用首钢集团的内部资源进行相应推广。

“就投资而言,投是一个维度,之后的机构赋能可能对被投公司的影响更大。”叶芊提到,投资机构要在对被投企业的全方位了解之上有针对性地主动赋能。

在首钢基金内部,投后从来都是一件刻在基因里的事。除了投后团队,每个项目投资负责人都要定期跟踪项目的进展,以定期报告机制运转。不仅于此,首钢基金的总裁也会亲自参与并打理投后事宜。

值得一提的是,鉴于“连接者”的角色,首钢基金在为被投项目提供投后赋能的同时,也会带动北京市相关产业的发展。以理想汽车为例,目前毫无疑问的是,理想汽车不仅会是北京市的明星项目,也成为了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创新发展的新亮点。

“终局思维”驱动投资,严防底线风险打造产业“狙击手”

由小而窥大,沿着投资理想汽车的逻辑,首钢基金的底层投资策略可简单总结为:低频率、大额度、长周期。

这种打法贯穿到了首钢基金的各个子基金中,专注于出行与智能制造领域的新能源汽车基金也不例外。

不过,从基金回报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狩猎方式对投资人的要求极高。毕竟,优质标的相对稀缺,那么子弹“百发百中”的先决条件是——基金投资人需要个个都是狙击手。

而为了保证命中率,首钢基金在扣动扳机前,会优先考量“底线风险”。在没有致命的风险的情况下,基金才可以出手。

截至目前,新能源汽车基金投资的项目发展态势良好,每个项目都拿到了后轮融资。

之所以有这样的“底线风险”意识,很大程度上又与首钢基金一以贯之的“终局思维”分不开。

叶芊表示,不管是判断行业还是项目,新能源汽车基金的先行谋略一定是靠“终局思维”。即在投资之前,投资人会率先观测到投资赛道的终局。而这种预判能力,来源于深度的行业研究与产业深耕。

“投资就是研究,我们始终认为,投资是对认知的变现。”叶芊强调。

或者说,新能源汽车基金团队始终秉持着“第一性原理”的投资方法论。换言之,在项目判断中,新能源汽车基金会透视到项目的源头层面,深入挖掘项目本质。

“比如我们看项目时,会把项目的所有方面拆解到最小单元,从基本的原理角度、市场指标等比较与复盘。相对来讲,基金投资策略受外界观点或环境的影响不大。”叶芊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