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弃“流量至上”让吃播回归美食本义

  • 来源:网络
  • 更新日期:2020-08-18

摘要:  原标题:摒弃“流量至上”让吃播回归美食本义   每经评论员 李蕾   近日,曾经风靡一时的吃播一下子被推到了风口浪尖。首先是央视在新闻中点名批评了一些所谓“大胃王

  原标题:摒弃“流量至上”让吃播回归美食本义

  每经评论员 李蕾

  近日,曾经风靡一时的吃播一下子被推到了风口浪尖。首先是央视在新闻中点名批评了一些所谓“大胃王”吃播浪费严重的现象,接下来更多乱象被曝出,相关平台也纷纷响应并公布应对措施。

  在这些吃播视频中,主播们面对一大桌丰盛的食物,看似是在大快朵颐,但实际上不乏通过卡点、剪辑等手段来掩盖假吃的现象,更有甚者通过催吐的方式来让自己吃下更多食物。随后又有其他媒体报道,有主播称自己做吃播只有四五千一个月的收入,但为了覆盖食物以及其他用于包装和流量提升的支出,已经欠下了近80万元的巨额债务,直到现在还有26万元债务没有还清。

  种种现象,令人心惊。

  其实“吃播”由来已久,最早起源于韩、日两国。这类直播最吸引观众的一个原因就是主播吃得香、饭量大,给人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吃播过程中,主播会一边吃着大量食物一边和粉丝聊天,以此令屏幕前的观众获得满足感。

  虽然吃播在直播中只是一个非常小的类别,但市场空间还是非常可观的。在某视频平台上,美食吃播类博主“密子君”拥有超过270万粉丝,另一位美食UP主徐大sao也有464万粉丝,单条视频播放量可以达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评论数大多在几千条。数据背后是明晃晃的流量和人气,围绕这些甚至形成了一条关于“吃”的产业链,盈利模式和资本变现都随之而来。以另一位吃播“大胃王木下”为例,有数据显示其年收入大约可达到1.2亿日元,约合724万元人民币,折算成月收入可达60万元。

  这或许才是为什么很多人前仆后继想成为吃播的根本原因。

  不过随着玩家越来越多,市场空间愈发拥挤,吃播也被裹挟进了一股变形的洪流中。催吐、浪费严重、误导消费,各种病态以及极端化行为出现。例如,一次性吃掉20个汉堡、7斤牛排、100斤小龙虾,生吃八爪鱼、火锅底料、猪肝。还有人索性搞起了行为艺术,有吃“泡脚面”的,有吃水沟里青苔的,和一开始吃播的初衷大相径庭。

  这些操作看似令人迷惑,但背后的商业逻辑却并不难理解。面对同质化的内容,越是不同寻常甚至猎奇的吃播内容反而越能“突出重围”,吸引更多人来观看。而在MCN这个行业,目前主要的商业模式还是广告,因此流量与盈利能力自然是直接挂钩的。多重因素叠加之下,吃播在“失控”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毫无节制、不讲卫生,这不仅毫无美感,对吃播博主本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伤害,也导致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今年6月底,曾有一位博主在经历半年的“吃播”生涯后不幸去世,已经为这个行业敲响了警钟,此次央视的批评也让全社会从更高的层面来反思这一乱象。

  其实不光是吃播,在这个“流量为王”的年代,一切为了追求阅读量、播放量而采取的非常规、哗众取宠、甚至会带来负面影响的操作都应该被好好检视。正如官方媒体所评论的,“吃播”的本义应该是推荐美食和分享快乐,但一些平台和主播过分追求流量和利益,使原本的“吃播文化”变了味。在网络文化丰富多元的当下,各大平台和自媒体当然需要流量,但也不能搞“流量至上”。要知道,过分追求流量和利益只会被流量反噬,损人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