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网Logo
首页>互联网热点>

谷保静:节约食物不是怕口粮短缺,而是为了健康和环保

登录 注册

谷保静:节约食物不是怕口粮短缺,而是为了健康和环保

  • 来源:网络
  • 更新日期:2020-08-19

摘要:原标题:谷保静:节约食物不是怕口粮短缺,而是为了健康和环保 2020年8月13日,顾客在海南省海口市一家自助餐厅取餐。来源:视觉中国文 | 谷保静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博士生导师)20

原标题:谷保静:节约食物不是怕口粮短缺,而是为了健康和环保

2020年8月13日,顾客在海南省海口市一家自助餐厅取餐。来源:视觉中国

文 | 谷保静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博士生导师)

2020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疫情肆虐,蝗虫漫天,粮食问题也因此成了关注焦点。今年以来,国际粮农组织等多个组织相继警告疫情会导致饥荒蔓延。近日,中国政府提出厉行节约倡议,继而湖北、辽宁等地推出“N-1”“N-2”的点餐模式,引发了人们对粮食危机的担忧;近期夏粮收购减少的消息,则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恐慌情绪。

我们是否有足够的粮食来养活自己?上述复杂信息后面到底有什么关联?跟普通老百姓又有什么关系?

首先,我们要区分口粮和饲料粮的关系。我们国家每年生产约6亿吨粮食,进口约1亿吨粮食。这其中人吃的口粮(水稻和小麦等)仅占不到3亿吨,剩余的一大半都用作饲料。所以说,米饭和面条是不会出问题的,即便出现再大的粮食危机,我们最多会让猪吃不饱,不会让人饿肚子。只不过人就没有猪肉吃了。我们国家现在养活14亿人,实际上还养活了14亿头猪(把所有其他动物都按照标准转化为猪单位,如1头牛约等于5头猪)。

所以粮食危机是基本不会出现的,但是饲料危机是有可能的,特别是如果国际疫情、贸易争端和虫灾持续发酵,影响饲料生产,那么我们的猪肉产量有可能会下降,30块一斤的猪肉价格可能会卷土重来。

其次,粮食生产是由土地、气候和管理等多重因素共同决定的,除非出现大的气候灾难或者人为管理失误,我们的粮食产量基本上可以维持稳定。目前我们的18亿亩耕地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制度、8-10亿亩高标准农田的建设等措施基本上都可以保障土地的稳定。同时国家的“耕地占补平衡”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政策也对维持农地面积的稳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今年的气候情况也基本稳定,并没有出现严重的极端气候事件,所以我们的粮食产量稳定应该是基本的事实。农业管理上在国家适度规模化的推动下,农业现代化水平越来越高,华北平原的高标准农田已经可以实现手机控制精准灌溉等管理。

不过,需要关注的是,虽然规模化在推进,但是小农户依旧占据很大的比例,而且撂荒现象会随着农村老龄化而加剧。如果规模化管理不能及时跟上去整合利用那些被撂荒的土地,那么有可能会影响土地的耕种面积总量问题。

第三,粮食生产很重要,但是生产之后的加工运输和消费更重要。粮食生产端的波动主要会由土地被城市化占用等因素驱动,但是这种波动的影响很小,相对于消费端变化,会小一个数量级。我国城市发展的新占地面积大概在几百万公顷;而消费端的波动带来的土地需求量变化会达到几千万公顷,所以与其盯着粮食生产,不如更多去关注粮食消费。且不说饮食结构的变化,仅仅因食物浪费带来的土地面积需求,就超过了我国目前城市建设用地的总面积,所以说减少食物浪费,疫情之下很重要,放在平时对于保护我们的耕地也极其重要。减少浪费就等于间接上保护了耕地,减少了对土地的需求。除了餐桌上的浪费,生产加工和储存环节也都有很大的浪费情况。所以说厉行节约减少浪费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事情,而且是需要长期坚持并形成习惯的一件事情。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怎么吃的问题。吃肉越多,需要的土地越多,因为我们吃的肉蛋奶,是通过耕地为禽畜供给饲料得到的:平均5公斤饲料蛋白可以生产1公斤动物蛋白,所以,我们吃1公斤动物蛋白所需要的耕地,就比吃一公斤植物蛋白(谷物等)高出4倍多。

我们把所消费食物中动物性产品的占比称为饮食结构。中华营养学会推荐的适合中国人体质的动物性产品占比约为40%,目前全国的平均值跟这个很接近,但是大城市已经远高于40%,甚至超过70%,而中西部的农村地区可能低于40%,还有增加空间。过高的动物性产品消费首先会诱发心脑血管疾病,不利于健康,其次会增加对饲料的需求量,威胁饲料安全,成为粮食安全的核心。欧盟已经在推行half meat(肉量减半)行动,从人体健康和环境效应两个方面去走向可持续。所以说,在厉行节约的基础上,适当调整动物性产品的比例将会极大地缓解我们的粮食安全特别是饲料安全问题。

我和我的团队此前的研究表明,若中国人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持续下去(即顺势推定),到2030年,我国对耕地的需求将增加40%(见下图)。从这个意义说,近期猪肉价格上涨是个好事,尤其是对城市人口来说,可以借机调整饮食结构。

第四,农业的污染物排放已经成为我国水体和大气污染的主体。农业的面源污染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太湖和滇池等水污染事件,威胁饮用水安全,国家仅太湖污染治理过去十几年就投入了3000多亿元。农业排放的氨气对大气PM2.5污染的形成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国家的大气十条二期开始把农业控制氨气排放作为重要部分之一。这表明我们的粮食和肉类生产已经给国家带来了严重的环境负担,每一个环境污染事件背后可能都存在着一碗浪费的米饭和一块多吃的红烧肉。节约粮食、合理膳食就是最大程度地保护我们的环境。因为,食物是这一切农业环境问题的最终驱动者,而且,一块肉的环境效应一般要比一碗米饭的环境效应大4倍。这也是为什么饮食结构在耕地和环境保护中有如此的大作用。

最后,我们该怎么办?粮食安全的恐慌是可以放下了,即便是有疫情;但我们还是要行动,不仅仅因为疫情。响应总书记号召厉行节约减少浪费这是根本性措施,不仅有利于我们的个人健康,还有利于缓解我们潜在的饲料危机、保护耕地、保护我们的空气和水体,让天更蓝水更绿。

注:

根据中国人的身体素质和习惯,中华营养学会推荐每个成年人每天摄入谷物类250-400 g、蔬菜300-500 g、水果200-400 g、肉蛋类 125-225 g、奶类和豆类300和50 g、食用油不超过30 g。

相关论文Gu Baojing, Zhang Xiaoling, Bai Xuemei, Fu Bojie, Chen Deli. Four steps to food security for swelling cities. Nature, 2019, 566: 31-33.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9-00407-3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责编邮箱:yanguihua@jiem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