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银行和蚂蚁成了“最佳队友”?

  • 来源:网络
  • 更新日期:2020-08-27

摘要:  文/叶广陵   8月25日,蚂蚁集团向上交所科创板和香港联交所递交招股申请文件。旗下数字金融科技平台全貌浮出水面,占据蚂蚁集团过半营收的“数字金融科技服务费”备受外

  文/叶广陵

  8月25日,蚂蚁集团向上交所科创板和香港联交所递交招股申请文件。旗下数字金融科技平台全貌浮出水面,占据蚂蚁集团过半营收的“数字金融科技服务费”备受外界关注。

  什么是“数字金融科技服务费”,服务对象是谁,具体方式是什么?

  依据蚂蚁的招股书,数字金融科技服务费是蚂蚁在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和创新业务之外的主力收入板块。内容主要包括:平台流量、智能商业决策系统、联合风控能力、产品能力、营销能力、技术能力,以及向一些中小银行提供技术系统支持。

  简单来说,技术服务是蚂蚁2017年将自己定位为“金融科技”公司后技术溢出的结果。在这一定位的前提下,蚂蚁集团合作的金融机构超过2000家,其中包括约100家合作银行。

  实际上,蚂蚁与银行早已组成CP,共同探索金融科技发展。今年疫情期间,网商银行和约100家银行联手,给小微企业发放“无接触贷款”取得实效。

  而在本周一,中国银行与阿里巴巴、蚂蚁集团共同签署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这意味着工农中建邮储五大行都已和蚂蚁集团达成战略合作。

  据介绍,三方将加快构建互联网+金融的合作发展新生态,基于“对等开放、互利共赢”的合作原则,发挥各自优势,整合平台、用户、市场、渠道、数据和技术等资源,致力成为数字经济时代下互联网公司与金融机构深度合作的典范。

  银行业和蚂蚁集团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为“最佳队友”?

  银行主动求变

  事实上,银行业一直具备创新思维。

  在支付宝担保交易的开发阶段,正是从银行业得到的技术支持。工商、建行、中国银行等提供支付接口,才带来后续庞大的互联网支付产业。

  2006年,建行再次出手,帮助上线3年的支付宝解决支付宝用户付款时“支付失败”的问题。与支付宝合作推出“支付宝龙卡”,实现银行账户与支付宝账户绑定,付款时无需再次跳转到网银,支付成功率推升至85%以上。

  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银行同样也在不断追求金融科技上的创新。移动化、分布式、开放化成为银行业普遍认同的大趋势。而中国人民银行于去年印发的《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中着力强调科学规划大数据、合理布局云计算、稳步应用人工智能、加大科技赋能支付服务,也暗含了对银行业顺应趋势的回应。

  具体来看,早在2013年,北京银行就成立了“北银金融科技有限公司”,主攻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截止目前,已经有12家全国性银行成立金融科技分公司,5家成立金融科技部。

  在所有银行的金融科技分公司中,以建设银行力度最大。其建信金融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16亿元的注册资本领衔众人。而业务领域也突破了比较基础的架构搭建和分布式部署服务,开始输出解决方案,涉及金融机构、政府及公共事业、企业、通用解决方案四个领域。

  这与建行起步较早有关。实际上早在三年前,建行率先将橄榄枝伸向金融科技领域的巨头支付宝,与支付宝达成战略合作关系。此后双方科技合作持续深入,不仅建行入驻支付宝,还互扫互认,支付宝上也支持建行的手机APP支付,逐步打通信用体系。凭借自身研发与巧妙借力,时至今日,建行的金融科技已经小有所成。

  其他银行也是动作频频。比如工商银行也在2019年与蚂蚁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共同聚焦金融科技、打造开放生态。工行董事长陈思清更是希望未来双方能够产生更多化学反应,共同推动中国金融行业创新,提高金融服务供给质量。

  可以看到,在追求创新的路上,银行业态度积极,心态也转向开放。那么,在众多商业银行探索金融科技的路上,蚂蚁为什么能够成为队友呢?

  蚂蚁主动“交心”

  早在几年前,蚂蚁集团和银行还有过一段尴尬期。2013年6月,余额宝上线,短短一个月内就增加账户400万户,用户转入资金过百亿元,直接把天弘基金顶成了中国第一基金。但这影响到人们向银行存钱的愿望,也波及到银行的零售业务。随后,花呗、借呗及一系列互联网金融产品快速兴起。银行虽在体量上有绝对优势,但仍嗅到危险,展开反击。几年内双方反复拉锯,形成僵持。

  直到2017年3月,蚂蚁在北京高调宣布定位TechFin,未来只做tech,帮金融机构做好fin。6月,支付宝“财富号”上线,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特色运营阵地。时任蚂蚁金服董事长兼CEO井贤栋承诺“蚂蚁的开放不走回头路,只会更加开放,把相应的技术打磨好,成熟一个开放一个;对所有金融机构平等敞开大门”。

  蚂蚁决意把自己的家底拿出来为银行服务。以支付宝“财富号”为例,“财富号”上线前,部分地方性中小银行已经“告急”。有机构对12万80后用户开展调查,去银行柜台办业务的比率竟在1%以下。

  “财富号”让银行具有直达数亿支付宝用户的窗口。依托蚂蚁集团的技术支持,银行还为客户提供市场行情动态、客户服务、投资指导等特色运营。把自家的超级APP贡献出来帮别人获客,相当于蚂蚁主动向银行“交了一把心”。

  随后,蚂蚁开放的脚步不断加快。2018年,全面开放金融科技,提出“再造1000个支付宝和网商银行”。2019年初,井贤栋为《金融时报》撰稿,提出“让科技创新造福亿万人”。同年年底,蚂蚁与“宇宙行”工商银行签署全面深化战略合作,达成金融科技“最强组合”。

  成为“最佳队友”

  银行的Fin和蚂蚁的Tech究竟在哪些方面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实际上,分为“表面上”和“水面下”两个层面。

  “表面上”指大众能够感知到的渠道能力。银行业此前已经有了无接触服务的趋势。转账、兑换、购买金融产品等轻量级服务已经完成线上转移,这是银行借力支付宝的前提。

  借助支付宝小程序,银行可以近乎零成本覆盖海量用户,很大程度上跳出网点的限制;而支付宝小额高频的特点,还可以充分激发银行卡的潜能,帮助银行激活用户。某全国性银行开设“支付宝分行”后,超100万用户申请开办信用卡,节省1个亿的获客成本。

  此外,银行还开创了轻资产、重创新、提服务的新路径。2020年,不少银行与时俱进,上支付宝做理财教育直播,触达更多用户群体。以工行为例,其直播首秀1小时就吸引超60万粉丝观看。

  “水面下”的部分也相当重要,即中后台技术能力,包括分布式架构、移动开发、数据库、AI等硬核Tech。

  网商银行依托蚂蚁技术,已经形成风险控制指标10万多项,创建100多种预测模型和3000多项策略,实现了小微企业可以在3分钟申请、1秒钟放贷、0人工干涉的“310”模式下获得贷款。

  2019年天猫双11,支付宝自主研发的分布式数据库OceanBase每秒处理峰值达到6100万次,甚至两次刷新全球数据库性能榜单纪录。

  移动端产品就是新时代的银行网点,没有银行能够忽视网点的重要性,快速、高质量的开发决定业务成败。银行需要互联网公司的快速开发、快速上线、快速迭代的产品能力,给用户带去更好体验。

  疫情期间的“无接触贷款”就是快速开发的典型案例。疫情发生后,邮储银行主动联系网商银行,希望用无接触的形式,为850万小店降低20%的利息。因为需要技术支撑,这么大规模的项目一般需开发两三个月才能落地。然而,最终只用2天时间就完成对接。

  技术创新的模式还有很多。再比如蚂蚁和光大银行合作的“双链通”技术,把应收账款全生命周期数字资产上链,数字资产的生成、流转、融资、销毁直接在链上完成,确保账目的完整和真实。这一全新的融资模式受到联合国点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数字金融工作组向全球推荐这一模式。未来,不只是中国银行业,世界范围的更多企业也会受惠于这项技术。

  “开放银行”的挑战

  看起来,银行与蚂蚁的关系已经迎来蜜月期。然而,一切才刚刚开始,Fin和Tech还需更紧密才足以迎接未来“开放银行”带来的挑战。

  开放银行是未来银行业的必然趋势。简单来说,就是银行要把自己的核心能力拆出来,开放API,接入其他平台中去,让金融服务渗透到所有场景。而普通人即便不去银行,在日常生活中也能随时享受到金融服务。

  此次汛情期间的“免息贷款”就属于这种情况。汛情期间,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又联合网商银行,向125个一级防汛的县城、超过250万经营性农户提供贷款免息券。无论是小店还是农户,他们都无需亲自前往银行,需要贷款的时候,在家中就能获得资金支持,而银行也因此拓宽核心业务覆盖面。

  开放银行也考验银行业的下沉能力。以往,银行目光盯准大客户,对小微企业的服务相对薄弱,在下沉服务时总觉得无所适从。

  以邮储银行为例。邮储银行是目前国内网点数量最多、下沉最深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拥有近4万个网点,覆盖超过40%的中国人口。过去,邮储银行的网络贷款平均额度为10万,且有一定门槛。

  根据网商银行服务超2900万家小微企业的经验来看,户均贷款额3.6万。大型商业银行10万元的额度,还是把太多人拒之门外。

  现在邮储银行的无接触数字贷款平均额度已降到1万左右,服务了更小微的群体。一方是线下服务小微最多的银行,一方是线上服务小微最多的银行,双方最终实现了强强联合。

  在开放银行趋势下,像这样的变革还会有很多。

  以前,很多人以为银行和蚂蚁是竞争对手,但事实证明,双方可以合力把金融市场做得更好,银行可以借助支付宝这款平民软件的流量,也可以借助互联网公司的技术能力,而蚂蚁更离不开银行对金融的专业理解能力、权威性和强大的融资能力。

  在全社会数字化转型大背景下,他们的面前是推动基础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巨大蓝海。而在服务小微企业、中国金融机构出海等领域,蚂蚁与中国银行业还会有更大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