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网Logo
首页>互联网热点>

嘀嗒出行宋中杰:做好顺风车和出租车 有望成国内最大出行平台

登录 注册

嘀嗒出行宋中杰:做好顺风车和出租车 有望成国内最大出行平台

  • 来源:网络
  • 更新日期:2020-08-31

摘要: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柯晓斌   原标题:嘀嗒出行宋中杰:做好顺风车和出租车,我们有望成国内最大出行平台   晚于滴滴两年成立的嘀嗒出行(下文简称“嘀嗒”),即将迎来自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柯晓斌

  原标题:嘀嗒出行宋中杰:做好顺风车和出租车,我们有望成国内最大出行平台

  晚于滴滴两年成立的嘀嗒出行(下文简称“嘀嗒”),即将迎来自己的六周年。这六年时间,正是中国出行市场风云变幻的六年。包括早期的摇摇招车、大黄蜂、优步中国等,均成为了滴滴的垫脚石,从出行舞台上消失。

  但在这个市场上,从来不乏新入局者,竞相角逐网约车这门“快”生意。美团、高德以流量见长,凭借资本的力量,在市场上获得了较大声量;老牌的吉利、广汽、T3等车企为了布局无人驾驶、去存量,重新盘活资产,也顺势踏进了这个“风口”;哈啰出行的单车品牌哈罗单车也在试探四轮业务。这些竞争者想要直接撼动滴滴,并非易事。

  嘀嗒出行想成为一个“例外”。当大家都在争夺网约车的存量市场时,嘀嗒出行瞄准了两个市场,一个是曾被人诟病但利润可观的顺风车,另外一个则是辗转在自救边缘的出租车。在嘀嗒出行CEO宋中杰看来,这两个产品线都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属于慢活,值得长期投入,如果做好,依然有机会成为中国最大的出行平台。

  他的押注更像是一场赌博,筹码便是出租车不会消亡,未来扬招和网约平分秋色。这六年中他不断重塑出租车服务业。同样,对于顺风车而言,尽管道路曲折,但他认为释放存量、共享未来会成为主流趋势。

  面对业务线过于单薄的质疑时,他强调15个月以前嘀嗒实现了盈利,专注并不意味着小,把垂直领域做深更具价值。在他看来,嘀嗒不会是一家小众移动出行平台,而是有机会成为中国最大的出行平台,当然这需要时间。

  出租车扬招和网约均会增量发展

  界面新闻:在对出租车改造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宋中杰:是出租车公司老板对这件事的信心和决心。在网约车的冲击下,出租车业务萎缩、盈利的压力越来越大,有些人寻求能够迅速解决现在所面临的挑战,甚至认为快速网约化是他们的救命稻草,容易摇摆。

  界面新闻:网约化是出租车的稻草吗?

  宋中杰:2017年时我们也认为网约化是出租车改革的发动机,但很快我们发现这是错的,网约化并不能让它走出困境,甚至可能让它加快灭亡。如果体验不好,服务不好,用户依然会选择网约车。网约和扬招只是叫车路径的不同,服务质量才是内核,如果用户体验不好,出租车网约化会加速被乘客抛弃。

  界面新闻:所以提高出租车的服务质量优先级高于网约化?

  宋中杰:我们一直(坚持)的战略是出租车扬招和网约双向增量发展,而不是此消彼长,或者是谁取代谁。针对传统扬招用户,我们推出了“扬招打车助手”、“出租车智慧码”, 在用户打车之前可看到附近的空车,上车扫码后能了解所乘坐的出租车车辆和司机信息,同时可以评价订单、在线支付、获取电子发票、分享行程等。很快,我们还会在出租车的顶灯上给乘客直观地呈现这辆车子的用户评级,帮助用户决策。

  通过对这三个场景的重建,倒逼出租车行业去提高服务质量。随着体验的提升,用户会增加使用频次,也会有更多的新用户涌入,最终实现扬招市场的增量发展。

  前两个已经在西安市区近1.4万辆出租车上铺开,今年2月份至今,智慧码使用量超过5000万次,单日用量最高突破40万次。 

  界面新闻:听起来还像是对出租车进行网约化?

  宋中杰:网约化是结果,对扬招的数字化是过程,用户体验的提升才是最终关键。过去,出租车是一个有用量但是没用户的市场,比如某个城市一天有60万的扬招订单,但过去无法预判这60万单中有多少人会在下一周也打出租车,现在通过数字化可以实现用户的分层运营,并通过订单评价机制提高了出租车的服务质量。

  界面新闻:对出租车进行改造,我们能获得什么价值?

  宋中杰:对出租进行改造后,我们拉升了出租车司机的收入,降低了出租车的空驶率,同时,我们搭建起了电子发票体系,让出租车企业可以进入企业用车等,帮助出租车企业增收,这个价值一定会换成收入的。

  界面新闻:怎么赚钱?

  宋中杰:目前主要是信息服务费,出租车司机通过我们带来的订单,每一单都会收取一定量的信息服务费。同时,也会针对给这些出租车企业研发的系统收取一定的费用。尽管现在出租车业务还没有盈利,但公司整体是盈利的。改造出租车是慢活,需要足够的耐心,一旦改造成功,这是个非常大的生意。

  界面新闻:会是个好生意吗?

  宋中杰:目前,全国持牌出租车仍有约140万辆,我判断出租车终局是扬招和网约全部增量发展,网约车不能随便停车,扬招有其独特的使用场景,不可能完全被网约取代的。目前出租车市场,每日全量订单是5000万-6000万,其中网约方式不足5%,但我判断最终网约和扬招应该是各自一半。

  界面新闻:这看起来是一个慢生意?

  宋中杰:相较于网约车,顺风车和出租车的确是慢活,但如果把这两个潜力巨大的领域做好,我们可以成为中国最大的移动出行平台,甚至是全球最大移动出行平台。

  顺风车将快速发展

  界面新闻:有投资人说你们顺风车日订单量已超过100万?

  宋中杰:这个目前不方便透露。

  界面新闻:顺风车发展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宋中杰:安全问题。用户心智已教育完成,但如何能让他们安心地坐,需要行业共同努力。因为要确保安全,我们走得相对较慢。这个慢有两个维度,第一,我们不能对车主、乘客两端去进行补贴,这就意味着,规模不可能像网约车发展得那么快,但一旦用户习惯养成,粘性会更高。同时,为了确保安全,我们对司机端进行严格的准入机制。一个数据是,我们后台申请认证的车辆接近两千万,但审核通过的只有50%。 所以它不可能是一个快生意。

  界面新闻:目前顺风车发展处于什么阶段?

  宋中杰:应该是初期阶段,用户心智已教育完成。顺风车有7亿的座位,未来翻一倍14亿座位,翻三倍是21亿的座位,就算7亿中只有1%的座位被共享,就有700万个座位。难道1%都分享不出去吗?我觉得这个不太可能,如果10%的座位被分享出去呢?是7000万个座位,我们可以挑战10%,1%我觉得一定是可以的。

  从乘客角度而言,顺风车是最便宜的四轮出行。车主端来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买车,顺风车能对他们的养车成本进行补充。从这种角度讲,1%太容易了,取个中值5%,3000多万,这个已经很大。网约车到现在八年,最大的玩家平台上的各项产品订单量总量才是5000多万。

  界面新闻:目前增长速度怎么样?

  宋中杰:现在顺风车的应答率比疫情之前要高,取消率比以前要低。

  界面新闻:完成7000万个座位共享这个目标,你觉得需要多久?

  宋中杰:不会太慢,预计2、3年的时间。

  界面新闻:顺风车有护城河吗?

  宋中杰:有的。目前顺风车我们已经有一定优势,因为规模是最大的,用户黏性也比较高。同时,和网约车不太一样,网约车的用户体验不会随着规模扩大之后上升,但顺风车规模越大,用户体验会越好。因为顺路匹配的可能性大了,时间、线路配合都会更好,应答率会更高。

  慢公司的快打法

  界面新闻:相比滴滴,嘀嗒为什么会选择出租车、顺风车这两个业务线?

  宋中杰:首先,这是一个好的生意,就像上面说的,这两条业务线前景巨大,相较于网约车的发展速度可能会比较慢,但我们有信心,值得长期投入。其次,网约车和顺风车都是对供给侧的改革,不同在于,网约车需要向道路上额外投放运力,对公共环境造成额外压力,但顺风车是释放存量,是真的共享经济,更具社会公益价值。

  界面新闻:会不会觉得业务线过于专注,太单薄了?

  宋中杰:这是很多人的误解,只有专注才能做大,你看中国所有过去的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都开始多元化,但是多元化以后都衰落了,很少能有企业能够把多元化产品线同时做得很好的。但是它又必须多元化,因为他们主业做得不够强。 

  还有一个误解是,很多人认为专注意味着小,并认为我们在顺风车、出租车这两个领域哪怕做成了老大,依然会“小”,那是因为他们没有看到这两个市场的前景。我们的定位是大众出行平台,绝对不是一个小池塘里的大鱼,而是大池塘里面的大鱼。 

  这两个产品线前期必须要稳扎稳打,短期的慢就是长期的快。

  界面新闻:这是嘀嗒的第六个年头,有来自投资人的压力吗?

  宋中杰:15 个月以前我们就实现了整体盈利,也是出行平台里第一家盈利的,这也就论证了我们商业模式本身的可行性。

  界面新闻:嘀嗒是不是已渡过最危险的时刻?

  宋中杰:永远没有绝对安全时刻。行业、市场的变化都太快了,没有哪一个位置是安全的。每一个阶段,都要不断地反思、复盘,让自己变得变强。如果企业自身不行,竞争对手会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 

  界面新闻:做对了什么?

  宋中杰:战略一直是稳定的,坚持扬招网约并存融合的终局出行方式,并看好真共享广阔前景。

  界面新闻:核心管高的5个人,出现分歧怎么办?

  宋中杰:有一个原则:允许大家发表不同意见,可以争吵,但最终总是要有一个结论。这个结论怎么形成呢?最后我拍板,只要是拍板,就不可能大家都认同的,但抉择完以后,无论你原来是支持还是反对的,都必须坚决执行,这是我们之间的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