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货币悄然内测,会取代支付宝和微信吗?

  • 来源:网络
  • 更新日期:2020-09-04

摘要:  原标题:数字货币悄然内测,会取代支付宝和微信吗?   如果商业银行破产,支付宝或微信钱包里的钱可能参与破产清算。而DC/EP属于央行负债,依赖于央行信用。只要两人手机上都有

  原标题:数字货币悄然内测,会取代支付宝和微信吗?

  如果商业银行破产,支付宝或微信钱包里的钱可能参与破产清算。而DC/EP属于央行负债,依赖于央行信用。只要两人手机上都有DC/EP的数字钱包,连网络都不需要,只要手机有电,两个手机碰一碰,就能把一人数字钱包里的数字货币,转给另一人。“但如果发行了数字货币,使得流通中现金的数量大幅减少,人们的钱都在账户中。在这样的条件下,负利率就可以在刺激经济和消费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数字人民币意外“露脸”。

  2020年8月29日,建设银行App悄然上线了“数字货币”和“数字钱包充值”的子菜单,点击进入相应页面后,可选择“一键开立数字货币个人钱包”,系统将自动生成相应的钱包编号。

  个人钱包拥有多项功能,如存入、转出,交易明细、绑定账户、查看红包、信用卡还款以及钱包注销等。四个月前,社交媒体上已流出过农业银行数字人民币钱包的内测页面,功能与建行的数字钱包相似。

  不过,建行的数字人民币业务仅上线了几小时。南方周末记者之后再搜索两个子菜单时,页面均显示“该功能暂未正式对外提供服务,敬请期待”。

  一位建设银行内部人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该功能只针对试点地区的部分白名单用户开放。据官方公布的消息,试点地区主要是“4+1”,即深圳、苏州、雄安新区、成都及未来的冬奥会场景。

  他还透露,目前至少有6家银行参与到数字人民币的研发和试点工作中。就各家银行的内测版本来看,数字货币钱包的主要功能与电子账户日常支付与管理功能基本相似,收付款与转账等功能也类同于支付宝或微信支付。

  随着越来越多内测消息曝光,央行从2014年开始研究的数字货币,离大众似乎越来越近。

  央行数字货币,又称DC/EP(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直译过来就是数字货币和电子支付工具。

  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曾向公众解释:“数字货币的功能和属性跟纸钞完全一样,只不过它的形态是数字化的。”

  中国人民大学财经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央行数字货币有国家信用背书,和纸钞人民币一样,具有无限法偿性,能像纸钞一样流通,它的定位就是实物现金的替代。“不过,最终究竟能不能替代,还得看使用者是否愿意用,以及技术是否满足需求。”

  1.运营机构“赛马”

  不久前有传闻称,深圳二手房交易已开始试用数字货币,并且出现银行大额转账无法兑换成纸币的情况。

  该消息很快得到了建设银行的辟谣。官方回应称,目前数字人民币试点的应用场景均为小额零售,并没有拓展房地产买卖等大额支付场景。

  一位接近央行的人士向南方周末记者证实,目前数字人民币试点应用场景主要聚焦于小额零售。例如线下商超、餐饮消费、为交通卡充值等,还有为天猫、美团、B站等线上平台用户充值、消费等。

  另据21世纪经济报道,苏州相城区在2020年4月安排区内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完成了DC/EP数字钱包的安装工作,5月以数字货币的形式发放了相关人员交通补贴的50%。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改革发展局也在4月召开了法定数字人民币的试点推介会,邀请名单包括餐饮、娱乐、零售行业的店铺,有麦当劳、星巴克、菜鸟驿站、京东无人超市等19家单位。

  深圳一家国有银行的IT部门人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该行没有选择与电信运营商合作,而是自行研发数字人民币的相关业务,目前已计划从餐饮、零售等小范畴的场景内测,拓展到医疗、教育等更多服务领域。

  据其表示,测试的所有进程与成果都会及时与央行相关部门沟通,在得到允许的情况下,才能加大数字人民币在更多领域的研发与测试。

  上述接近央行的人士称,央行数字货币的测试环境均为专用的数字钱包App。上半年的内测主要集中于系统稳定性与功能可用性的验证,不会影响正常的商业运行,也不会对测试环境之外的人民币发行流通体系、金融市场和社会经济带来影响。

  穆长春表示,目前数字人民币项目属于一个“赛马状态”。不同的指定运营机构采取不同的技术路线做开发,谁的路线好,谁最终会被老百姓接受,谁就最终会跑赢比赛。这会是一个市场竞争选优的过程。

  2.与支付宝、微信的区别

  从使用场景来看,数字人民币用于小额、零售、高频的业务场景,与电子支付平台的使用场景相似。多位银行业人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从支付体验上来说,各大银行正在内测的央行数字货币,与支付宝、微信差异不大。

  普华永道2019年全球消费者洞察力调查显示,中国移动支付的普及率达86%,位居世界第一。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第二季度,中国市场移动支付总量为301.41亿笔,总额为106.17万亿元,同比增长33.61%。

  数字人民币会不会抢走支付宝与微信的饭碗?

  包含支付宝在内的蚂蚁集团最近披露了招股书,其在风险因素一栏中提到,2019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制定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技术标准,统一条码支付编码规则、构建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技术体系。该等新举措可能改变数字支付行业的竞争环境和形势。

  赵锡军向南方周末记者强调,数字人民币是法定货币,和第三方支付平台的钱有着本质的区别。使用央行数字货币支付,花出去的是数字化的人民币,相当于使用现金;而支付宝、微信只是一个支付工具,通过这两种渠道,使用的仍然是存在银行里的钱。

  这意味着,如果商业银行破产,支付宝或微信钱包里的钱可能要参与破产清算。而DC/EP属于央行负债,依赖于央行信用。

  隐私方面,赵锡军称,支付宝、微信跟传统银行账户绑定在一起,均为实名支付,一切个人信息,银行一目了然。数字人民币可以实现“可控匿名”,如使用DC/EP进行资金交易的双方,无需将个人信息开放给银行等一切非授权机构,但所有交易均会留下可追溯记录。

  穆长春描述过数字货币的使用场景:只要两人手机上都有DC/EP的数字钱包,连网络都不需要,只要手机有电,两个手机碰一碰,就能把一人数字钱包里的数字货币,转给另一人。

  这是数字人民币的“双离线支付”功能。根据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的披露,收支双方哪怕都离线,消费场景没有网络,只要手机有电,也能进行支付。支付宝和微信暂时没有这项功能。

  此外,目前,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之间有壁垒,如使用提现与转账等功能需要缴纳手续费。DC/EP则能打通不同平台之间的支付壁垒,无需手续费。

  不过,当前关于数字人民币的传闻,都隐匿在各机构的内部测试过程中,与最终正式落地的版本可能会有出入,甚至还有更多的功能尚未被“剧透”。

  穆长春此前在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上曾强调,对于老百姓来讲,虽然基本的支付功能在电子支付和央行数字货币之间的界限相对模糊,但是“我们以后投放的央行数字货币在一些功能实现上会和电子支付有很大的区别”。

  3.会不会超发?

  随着支付宝、微信等移动支付方式融入大众生活,现金的使用率已大幅下降。为什么还要推出数字人民币?

  央行副行长范一飞在年初发表的《关于央行数字货币的几点考虑》一文中,三次提到“央行数字货币是对M0的替代”。

  中国现行货币统计制度将货币供应量大致分为三层次,分别为M0、M1、M2。M0是央行基础货币的主要部分,指的是流通中货币,即看得见摸得着、可立即使用的现金,包括纸币和硬币。DC/EP要替代的正是这种现金。

  现有第三方支付已实现了M1和M2的货币无纸化。如大部分人的银行储蓄、日常放在支付宝和微信零钱这类第三方支付平台里的资金,就属于广义货币M2的范畴(流通中现金+企业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范一飞在文章中写道,“现有M0(纸钞和硬币)的发行、印制、回笼和贮藏等环节成本较高,流通体系层级多,且携带不便、易被伪造、匿名不可控,存在被用于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的风险,实现数字化的必要性与日俱增。”

  苏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亦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现金的使用一直以来都背负着很大的运营管理成本,所以国家鼓励在经济活动中减少现金使用。如1988年出台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就明确提出“国家鼓励开户单位和个人在经济活动中,采取转账方式进行结算,减少使用现金”。原因就是现金支付难以追踪资金流向,大额现金交易往往是灰色交易、非法交易的重灾区。

  提起现行纸币制度,人们通常诟病的是货币超发。数字人民币是否会让货币超发变得更加不易察觉?

  穆长春多次在公开演讲中谈到,数字人民币在发行上也采取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双层运行体系,为了保证央行数字货币不超发,商业机构需要向央行全额、100%缴纳准备金,央行数字货币依然是中央银行负债,由中央银行信用担保,具有无限法偿性。

  的确,纸币制度下,货币超发往往是由商业银行完成的,但央行本身也有超发的可能性。如美联储为提振经济,曾实施威力巨大的量化宽松,使美联储的总资产规模从2008年8月末的(雷曼倒闭前夜)约0.9万亿美元,急剧膨胀至2016年9月末的4.47万亿美元,增长了396.7%。

  知名财经评论人格隆在其微博写道,一切法定货币会罹患的疾病,如借发行征收铸币税、政府天然的超发冲动、通货膨胀等,都会(与数字货币)如影随形。某种程度上,数字货币更方便了央行的货币发行:资产负债表上记个账就好了,印刷都省了。

  对M0进行数字化替代,长远来看,还有更多潜在功能,例如为央行实施负利率提供条件。

  新冠肺炎疫情加快了全球迈入负利率时代的步伐。中国央行虽然没有实施负利率政策,但利率已有明显下降的趋势。

  2017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时任央行行长的周小川就曾表示,在国家经济增速放缓,处于通缩时,各国往往都会动用货币政策工具箱中的负利率政策。

  所谓负利率政策,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期内,国家央行降低存款利率,让居民的银行存款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缩水”。实施该政策的目的在于提高银行囤积现金的成本,变相鼓励银行积极向企业放贷,鼓励居民消费和借贷,引导资金重新流进市场,带动经济发展为经济稳定增长奠定基础。

  但周小川也表示,现实中负利率政策往往效果有限,这是因为相较存钱进银行,人们会选择持有现金。

  同时,当央行不断下调基准利率接近零时,这样的货币政策将遇到“零利率下限”的约束,容易落入“流动性陷阱”。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中,流动性陷阱会导致货币政策失效,无论是降低利率还是增加货币供应量均无法起到刺激经济的作用。

  “但如果发行了数字货币,使得流通中现金的数量大幅减少,人们的钱都在账户中。在这样的条件下,负利率就可以在刺激经济和消费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周小川说。

  4.助力人民币国际化

  疫情的到来也让全球货币政策陷入多重困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20年以来,全球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持续升温。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最新发布的报告,截至2020年7月,全球至少有36家中央银行发布了零售型或批发型的央行数字货币工作。其中,厄瓜多尔、乌克兰和乌拉圭都完成了零售型试点;包括中国在内的6个国家则仍在零售试点过程中;还有18个国家中央银行发表了关于零售型央行数字货币的研究。

  各国加速研发数字货币被视作一种“防御”措施。中金公司研报显示,自天秤币Libra白皮书发布以来,全球数字货币出现加速发展趋势。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国进一步认识到了数字货币对于“无接触”社会发展的助力;也进一步担心,Libra一旦流通,或有望率先成为数字货币中的强势货币,与各国货币产生兑换关系,并侵蚀法定货币。

  实际上,尽管Libra声称与一揽子主权货币挂钩,但是一半的储备金仍来自于美元,并不能撼动美元的霸权地位。

  “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经济全球影响力提升在金融层面的映射,中国经济结构升级、提质增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人民币国际化不可能一蹴而就。”薛洪言说,但央行数字货币,能提升人民币在跨境交易层面的体验,“也许就走出了第一步”。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投资室主任张明亦认为,一种货币在国际上的地位主要取决于该国综合国力和经济稳健程度,而不在于货币本身的存在形式。央行数字货币能较大程度提升人民币在电子支付领域的便利性。但也不应忽视,便利性只是人们使用某种货币所考虑的因素之一。除此之外,币值本身的稳定性,交易对手的认可程度等因素同样重要。

  对于数字人民币,央行实际上筹备已久。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2020年两会期间答媒体问时透露,早在2014年起,央行就启动了数字货币的研究。

  “但目前的试点测试,还只是研发过程中的常规性工作,并不意味着数字人民币正式落地发行,何时正式推出尚没有时间表。”易纲说。

  (来源:南方周末  记者:卢宝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