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方:在没有出口的高速路上……

  • 来源:网络
  • 更新日期:2020-09-10

摘要:  来源:中国企业家杂志   在显示产业从0做到全球第一,倚靠一家企业改变一个行业,京东方就像在一条没有出口的高速路上疾驶,险象环生,但一往无前。如今,转型探索物联网,曾经的经

  来源:中国企业家杂志

  在显示产业从0做到全球第一,倚靠一家企业改变一个行业,京东方就像在一条没有出口的高速路上疾驶,险象环生,但一往无前。如今,转型探索物联网,曾经的经验、模式还能延续吗?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刘哲铭

  编者按

  大疫当前,百业艰难,但危中有机,唯创新者胜。我们看到,一大批领军企业迎难而上,为稳住中国经济基本盘提供了重要支撑,让中国经济呈现出强大韧性和蓬勃活力。

  领军企业何以领军?关键时刻,他们如何在组织、商业模式、技术、市场等方面创新?数字化、智能化浪潮面前,他们如何变革,开辟新的赛道和空间?对行业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解剖领军企业,在当下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中国企业家》推出“领军企业访谈录”系列报道,希望能以鲜活的案例和深刻的洞见,给广大企业提供借鉴和思考。今天推出的是第一篇,敬请关注。

  《失控》作者凯文·凯利预测的“屏幕无处不在”的时代,被一家企业勾勒出来。

  跨过五彩斑斓屏幕组成的迎宾大门,一块110英寸的屏幕不停变幻色彩,眨眼间,茶桌、冰箱门、钢琴面板都变成了屏幕,随手拿起旁边的毛笔,就可以在案台上的屏幕提写字画。大大小小的屏幕严丝合缝,呈现在人们视觉中。它们诠释了京东方从显示屏到物联网端口的丰富内涵,也暗示着这家公司的骄傲。

  2020年第一季度,京东方显示屏的出货量占到了全球市场规模的24.6%。智能手机液晶显示屏、平板电脑显示屏、笔记本电脑显示屏、显示器显示屏、电视显示屏五大主流产品的市占率,稳居全球第一。这意味着,全球每四个显示终端,就有一块显示屏来自京东方。

  京东方董事长陈炎顺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明确表示,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缺芯少屏”问题中,“少屏”已经彻底解决了。

  而就在十几年前,面板行业面临的困境让下游电视厂商寝食难安。当时,作为全球最大的电视生产和制造基地,中国内地一度因不能自主生产液晶面板,不得不高价从韩国、中国台湾、日本企业手中采购。

  不过,一路走来,京东方面临的质疑也不少。从2002年进军面板行业以来,京东方采用的是通过定向增发等方式快速发展,融资金额高达700亿,被称为一家“用钱烧出来的面板龙头企业”。

  对此,陈炎顺坦言:“没有资本市场的支持,京东方发展不到今天。”在陈炎顺看来,在很多高科技领域,中国资本市场可以发挥很大的资本作用,而京东方的发展就是中国资本市场支持实体产业发展的一个典范。

  由于融资金额之多、规模之大,长期以来,在京东方的发展中,人们将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对资本市场的借力,但若褪去这层因素,京东方在面板行业中的从0到第一,成为一家市值1800亿元的公司,远不止于借力资本。

  “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陈炎顺总结了京东方的发展模式,“去一个地方发展,投一条200亿的产线至少需要100多亿的本金,没钱怎么办?我们跟地方政府商量,通过资本市场向当地的资本投资平台定向增发,拿到资金后,我们再把这部分钱投入到当地去建设企业,去发展。”

  通过这样的模式,京东方先后在合肥、成都、重庆、福州、北京等地建设了14条产线。

  面板行业是一个充满“马太效应”、强者恒强的产业,也是一个技术及产品决定竞争力的行业,更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对大多数企业,资本运作只是其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提,真正实现发展,并非仅仅一场资本游戏就可以决定,尤其是对于技术型产业。

  正如陈炎顺所说,面板业像一条没有出口的高速公路,没有高投入,没有规模化,就跻身不到第一阵营。

  处在高额资金投入压力下十余年,京东方终于在2013年开始实现稳定的规模化盈利。不过,曾经历过由CRT(显像管)到LCD(液晶显示)等产业升级,使得京东方自诞生起就伴有替代危机。在面板做到全球第一后,这家公司决定告别舒适区。

  “京东方在显示业务实现全球领先的同时,要找到未来的战略方向,而物联网则是一个大的方向。”陈炎顺介绍,“2013年,我们开始探寻显示业务之外的新增长点,2016年正式由一家专注半导体显示领域的企业,转型为一家为信息交互和人类健康提供智慧端口产品和服务的物联网公司。”

  从显示产业的突围,到物联网领域的探索,京东方是如何一步步走过来的?它借助资本飞速扩张,从而成为行业巨头的故事,还能在物联网领域延续吗?

  “买下整个望京”不算成功

  翻开北京地图,东北角有一地区名为酒仙桥。相传有一位酒仙过桥时掉入桥下两篓酒,自此河水泛溢酒香,故名酒仙桥。殊不知,酒仙桥其实是中国电子产业的根基,京东方的前身北京电子管厂,亦坐落于此。

  在显示领域曾经历亏损却依然咬牙坚持,对京东方来说,既是一种使命,又是一种传承。不过,和腾讯做过寻呼机,联想卖过电子表、旱冰鞋一样,京东方也在成立初期迷茫和彷徨过。

  “我们做过终端,包括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还做过一卡通,也做过网站。坦率地讲都不是很成功。”陈炎顺回忆,1997年,京东方B股上市后筹到3亿多港元,那时北京刚开始规划望京新城,在一场讨论京东方该何去何从的会议上,有人提议做房地产,做工业太难。

  京东方创始人、时任京东方董事长的王东升当时并没有正面表态,但他讲的一段话,让陈炎顺至今记忆犹新:“我们是做工业起家的,如果像京东方这样一直做工业的企业都转向做房地产,工业谁来做?中国的工业自动化、现代化怎么实现?”

  王东升于1993年带领员工自筹650万元种子基金进行股份制改造,创立了京东方。不过,在公司成立最初的几年,京东方也经历了对未来发展战略方向的探索,最终才坚定地回归到老本行——前沿技术器件产品。

  陈炎顺认为:“工业是京东方立身之本,在选择未来方向时,行业要有一定延续性。而电子信息行业的整个技术更迭非常快,所以在选择技术战略的时候,要把握三个方向,一个是技术的前瞻性,一个是市场的规模性,还有一个是继承性。”

  海外收购技术国内消化

  2003年,120个京东方的种子技术员站在长城上,齐声宣誓:“学好技术,归国效力。”随后,他们动身前往韩国。这一年是京东方历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年。

  2003年1月,京东方以6000万美元收购韩国现代显示株式会社(HYDIS)价值3.8亿美元的液晶面板生产线。在联想并购IBM PC业务之前,这是当时国内科技企业金额最大的一宗海外收购。此后,经过对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京东方成为当时国内唯一拥有液晶面板核心技术的企业。

  彼时,CRT显示技术逐渐出现颓势被平板显示技术LCD所取代,而三星电子等韩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上获得较强话语权。

  “当时,中国内地的高校连半导体、液晶专业都没有,我们四处‘搜刮’,只能找到学微电子专业的120个人。”陈炎顺感慨。当时,国内半导体行业一片空白。这些被派往韩国学习的120名技术人员,在京东方后来的发展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京东方内部有一条红线——将销售收入的7%用于研发投入。“不管经营好还是不好必须坚持。”陈炎顺介绍,“2003年到2011年,京东方处在一个弯道超车的关键时期,很多时候经营非常困难,甚至现金流都缺,但这条红线我们没碰,这才保证了京东方到现在能拥有领先全球的核心技术。”

  一位曾长期供职于京东方的员工回忆,收购HYDIS后,为了保持企业经营的稳定性,京东方保留了其原有的全部管理团队和技术人员,同时从国内派驻少数管理人员和大量技术人员去韩国学习,使得BOE HYDIS保持了原有的优势。

  与此同时,京东方国内第一条产线也正在加速打造。2003年9月,京东方以“银团贷款+政府投资”的方式,在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启动总投资达12.5亿美元的第5代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生产线建设,该生产线于2005年量产,结束了中国内地无自主液晶显示屏时代。

  “回来以后,一个萝卜一个坑。”陈炎顺表示,一两年后,这120名技术人员悉数回到新建的产线上。直到今天,这120个人里还有超90%的人员依然供职于京东方。

  陈炎顺总结:“我们发展半导体显示产业是一个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就是海外收购核心技术,引进国内消化吸收,创新发展提高,这样一条路径。”

  陈炎顺坦言:“没有资本市场的支持,京东方发展不到今天。”

  这与三星早期发展路径十分相似。上世纪80年代,韩国政府发布半导体工业扶持计划,提出将实现国内消费电子产品需求和生产设备的进口替代,并要在国内建立完整的半导体生产链。

  2003年9月,京东方再次斥资10.3亿港元收购台湾冠捷26.38%的股份,成为后者第一大股东。与对HYDIS的收购类似,收购后冠捷同样由其原有管理团队经营管理。

  至此,京东方左手抓技术提升、扩大生产,右手抓经营销售,围绕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发展。这个时期恰逢产业转折点,LCD大幅调价慢慢取代CRT,成为主流产品。踩在行业升级点的京东方,经过17年的发展,在LCD显示上,坐上全球头把交椅。

  资本不歇,驶入高速公路

  京东方选择踏入面板行业,就意味着就此开启了飞速扩张。

  两次收购后,2003年底,京东方资产负债率超过74%,2008年一度达到80%以上,2013年以前,连年亏损已是不争事实。京东方似乎陷入了“越建越亏,越亏越建”的怪圈。

  为了减轻财务危机,一方面京东方开始寻求定增,游说地方政府,短短四年时间里定向增发募集248亿元;另一方面,京东方开始出售所持的一些资产来获得现金,以解“燃眉之急”。

  而随着融资水涨船高,一方面京东方的产线不断扩张,净资产飞速翻倍,财报显示,2019年,京东方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已超950亿;另一方面,股东收益微乎其微,直到2013年京东方才开始实现稳定的规模化盈利,2019年,其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0.20元(含税)。

  不过,京东方并不这么认为。王东升曾总结了显示行业的生存定律:标准显示屏价格每36个月会下降50%,若保持价格不变,显示产品性能必须提升一倍以上。但这一周期正在被缩短。京东方正是根据这条规律所提出的速度要求,不断提升技术与产品创新力。

  同一时期,试图进军面板行业的厂商也不止京东方一家。

  1998年9月,吉林电子集团和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等单位合资成立吉林彩晶,耗资8400万美元,但未能突破良率不高的瓶颈,项目夭折;2002年4月,上海广电集团与日本NEC签署合作意向书,投资100亿元人民币建设一条5代线,但2008年上海广电集团因资不抵债而被托管重组,主要的亏损源便是5代线,这条5代线最终以25亿元的价格出售给了中航技集团(深圳天马)。

  这两个项目的失败,被业界认为有着相同的原因:均是因为资本未能持续投入导致。

  资本密集是面板产业的最大特征。日本政府早在1979年就资助约16亿美元进行光电子技术、材料的基础研究;三星液晶面板业务从1990年到1997年连亏7年,韩国政府提供了大量贷款和补贴,直到1998年才得以翻身。

  昔日“烧钱王”也终于交出了一份份不错的盈利成绩单。最新的京东方2020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公司半年度营业收入608.67亿元,同比增加10.59%,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35亿元,同比减少31.95%。

  物联网时代求变

  2016年,在京东方全球创新伙伴大会上,王东升提出“开放两端 芯屏气/器和”。这几个字开启了京东方在显示领域No.1之后的第二级跳。

  陈炎顺回顾:“在半导体显示做到一定程度以后,京东方在整个技术领域开始储备第二级跳。说白了,‘芯屏气/器和’和现在软硬融合、系统整合路线相随,这个跳跃就是我们向物联网领域发展,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而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有两点是离不开的,第一个是智慧显示终端,第二个就是传感器件,这两项恰恰都与京东方相关。”

  在京东方的判断里,简单几个字的融合,却蕴藏着万亿美元的市场机会。相关预测也不断验证着当时的判断,有调研机构预测,到2025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达11.2万亿美元。

  从京东方的财报看,智慧物联和智慧医工已取得进展。京东方财报显示,2020年上半年,端口器件业务收入563.69亿元,在总体收入中占比为92.61%;智慧物联业务收入77.93亿元,在总体收入中占比12.8%(未剔除内部抵消部分);智慧医工业务收入7.05亿元,占比1.16%。

  “智慧物联和智慧医工目前在总营收上的占比较小,因为它们是新事业,但后续增长空间很大。”陈炎顺表示,“经过这几年的布局,京东方在新的事业板块也取得不错的成绩。”

  目前京东方智慧金融、智慧零售、智慧医工、智慧办公等解决方案已开始快速落地。智慧零售解决方案已应用于全球60个国家1.7万余家门店;智慧交通解决方案服务于中国22个城市的地铁线路,覆盖了全国80%以上的高铁线路。

  在智慧医工事业方面,京东方推出的心血管疾病管理、糖尿病管理等已应用于家庭、社区、医院等诸多场景,自主开发的新冠疫情管理平台通过大数据技术准确掌握个人健康状况,为流行病分析、防控和预测预警提供支持。

  在外界看来,京东方智慧医工方向的选择让人有些难以理解。陈炎顺坚信京东方的选择。他认为,京东方历史上不乏类似情况,比如当初在PDP(等离子显示)、FED(场致发光显示)和TFT-LCD中,正确地选择了LCD。

  “在面临战略抉择时,我们把握住两方面,一个是‘站在月球看地球’的全球视野,就是不止看中国怎么发展,还要看全球怎么发展;第二个是,技术上下看一百年,即之前是怎么样的,未来怎么样发展。”

  言下之意,京东方押注的是足够远的将来。

  事实上,物联网这个香饽饽不止吸引了京东方一家的目光。同是从硬件起家的联想于2019年提出全面发力“3S”智能战略转型;2019年末,华为消费者业务负责人余承东在一封新年信中表示:将坚定打造HMS生态,领先智慧全场景,实现战略转折性胜利。

  “物联网市场强手如云,像阿里、腾讯、华为都在向物联网转型。所以我们的策略有两个:第一,转型聚焦京东方已有的核心技术能力和市场;第二,在核心技术之上,一定是平台合作,京东方不可能自己把所有的技术做完。”陈炎顺解释。

  陈炎顺认为京东方有独特优势:“虽然大家觉得硬件产品不赚钱,或者太透明,但物联网离不开硬件。比如,根据预测,以显示为代表的物联网智慧端口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预计到2025年,将达700亿台左右。”

  在京东方看来,物联网的广阔之处就在于,可以将其多年来积累的显示、传感等核心优势,拓展到不同的细分场景中去,从而实现更大的价值创造,但万变不离其宗,基础仍然是显示和传感。

  此外,京东方近20年来在各地建设产线的优势也显现出来。近期,京东方披露公告称,拟投资60亿元和48亿元,用于京东方(成都)智慧系统创新中心、京东方(重庆)智慧系统创新中心项目建设。而建设智慧系统创新中心正是京东方快速打赢物联网转型攻坚战的重要战略抓手。

  可见,在物联网领域,京东方有更大的想象空间。不过,它要面对的是更为多元的竞争者和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