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网Logo
首页>建站推广>

对话小鸡词典创始人:解释祖安人、bjyxszd、啊这......的意义何在

登录 注册

对话小鸡词典创始人:解释祖安人、bjyxszd、啊这......的意义何在

  • 来源:网络
  • 更新日期:2020-05-22

摘要:收录并解释了三万多条“网络梗”的小鸡词典不只是一个词典,还是一个互联网“民俗学博物馆”,收藏着中文互联网很多时间段的内容切片。若干年后,如果有学者想研究 21 世纪前二三十年的中文互联网,小鸡词典就是他的罗塞塔石碑。

 

新网企业建站

收录并解释了三万多条“网络梗”的小鸡词典不只是一个词典,还是一个互联网“民俗学博物馆”,收藏着中文互联网很多时间段的内容切片。若干年后,如果有学者想研究 21 世纪前二三十年的中文互联网,小鸡词典就是他的罗塞塔石碑。

祖安人、bjyxszd、啊这......

这都是啥?为什么我在上网冲浪时经常看到这些?

祖安人,指骂人战斗力爆表的人。祖安是游戏英雄联盟中的一个游戏区,其中的玩家以骂人不喘气、“口吐芬芳”闻名全网。

 

bjyxszd,是“博君一肖是真的”的缩写,与那位风口浪尖上的二字艺人有关。

“啊这”蕴含的意味则比较深长,在“抽象文化”中,它的本意是表达接不上话的尴尬,现在,还能用来表达同情,有时也掺杂了戏谑和调侃的成分。比如,你和朋友开黑,你是MVP,队友连送 10 人头,还抱怨你抢他蓝,这个时候,你就可以来一句“啊这”......

当代 90 后上网冲浪的最大痛点,就是搞不清这些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的新词汇。它们有的是谐音空耳,有的是字母缩写,有的则属于借代和比喻......每一个词汇背后,都有一个属于Z世代群体的小众、另类文化圈层。

 

不在圈层内的“后浪”和 80 后、 95 前的“中浪”们, 迫切需要一款能够直白解释这些新词汇的翻译产品。

好在“中浪”们有时间,也有技术。最近,有位程序员开发了一款名为“nbnhhsh”(能不能好好说话)的插件,能够翻译各类“迷惑缩写”;更早的时候,还有人推出了一款专门针对ACGN圈的百科产品“萌娘百科”,也有解释二次元流行梗的功能。

另外的一些人走得更远——比如专门解释网络流行语的“小鸡词典”,他们开发出了小程序,和搜索引擎进行合作,在最近上线了专门的App。 2019 年,这本独特的互联网词典,还获得了一家早期投资公司“新进创投”的投资。

专治“一脸懵”的词典

在小鸡词典中,一个典型的解释是这样的。

词条:小别致长得真东西

解释:即小东西长得真别致的倒装调侃说法。指人或物形象奇葩,常见于各类视频弹幕,对形象反常,或画风突变的场景进行调侃。原文出自《爱情公寓》第三季第二集。

小鸡词典的特征是,没有过多的注释和引用,三言两语就能讲明白一个网络流行词的用法和出处。从词条创建到词条解释,基本上都是用户自发的。

2020 年 5 月的一个下午,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在北京白石桥附近的一座居民小区,见到了小鸡词典创始人,出生在 1991 年的“中浪”黄宇帆。他穿着一身细蓝格子的衬衣,在北京的大风天里显得身影有些单薄。

从美国普渡大学毕业后,黄宇帆回到国内创业,在 2017 年开始做小鸡词典。“我们的初衷就是把互联网的流行词都收录进来。”黄宇帆说,直到现在,小鸡词典在网页版上还有“查网络流行语,就上小鸡词典”一行字。

和很多颇具极客范儿的创业公司一样,小鸡词典把办公室放在了小区里。受疫情影响,这家公司自春节后就开启了全体远程办公模式。能容下十来人的办公室里,只有黄宇帆和另外一位联合创始人,同事之间的合作交流基本都是线上完成的。

对于远程办公的态度 ,一间客厅就能容下的小鸡词典和硅谷巨头们有点像。 5 月中上旬,Google、Facebook等硅谷科技公司就宣布,相当一部分部门的员工,可以选择继续远程办公,最晚可以到 2020 年 12 月。

“小鸡词典”这种专注解释圈层文化的产品,也能在硅谷找到影子—— 1999 年,加州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后来的谷歌程序员亚伦·佩克曼(Aaron Peckman)创办了一个专门来解释美国俚语的在线词典Urban Dictionary。二十年后的今天,Urban Dictionary在互联网上依然活跃。

这本俚语词典提供的词汇解释,甚至会被美国一些官方机构援引。比如,美国车管局(Department of Motor Vehicles,简称DMV)就在审查车主的自定义车牌时,会引用Urban Dictionary的解释,拒绝某些粗鄙不堪的当地俗语。

在美国读书时,黄宇帆就用过Urban Dictionary。这本词典,也是很多留学生了解当地社会的一个工具。它不像维基百科等互联网百科类产品那样,每个词汇都“引经据典”,有一长串的解释,而是尽可能用简单幽默的语言,阐释某个俚语是什么意思。

我们也时刻都在见证“俚语”打破圈层的力量。

2014 年,Urban Dictionary收录汉语拼音“no zuo no die”(不作死就不会死)一事,就曾在国内引发热议,“原来外国人也能把中文梗玩得这么流畅”。黄宇帆还举了“OK”的例子,在世界人民把OK用成了母语词汇的时候,很多人并不知道OK最初的来源——它来自美国波士顿的一个小众文化圈,本意是“all correct”。

和OK诞生的时候相比,现在的小众文化圈层越来越多,不同圈层之间的人们,互相理解也越来越麻烦。看不懂字母缩写和其他“迷惑语言”的人们,十分渴求一款能够把它们翻译成“人话”的百科式词典。

小鸡词典不是百科全书,也不光做解释

小鸡词典一开始就没打算把自己变成百度百科、维基百科那样的互联网百科产品,它更短,更轻。

 

“现在大家的时间都很宝贵,没空看完整的百科,我们希望做一个引子式的东西,用户看完一小段话就能有大致概念。”黄宇帆觉得,这是小鸡词典区别于传统百科产品的一大特征。

互联网语言的另外一个“客观现实”,也让这些小鸡词典不必像百科产品一样四处引证。黄宇帆他们发现,很多小鸡词典收录进来的流行语,往往找不到源流和依据,冗长的引证和考据更是无从谈起。对于小鸡词典而言,简洁、直接的词语解释才是他们所关注的内容。

这便是“小鸡词典”中“小”的含义:用几句话解释明白一个词,“做一个短小的百科”。至于“鸡”字,则来自于“维基百科”中的同音字“基”。黄宇帆回忆起刚创立小鸡词典时,“国内互联网圈正流行用动物给产品命名”,就这样,在猪、考拉、河马之外,多了一个“小鸡”。

名字并不起眼的小鸡词典,在内容上的“野心”却不小。

黄宇帆告诉刺猬公社,现在的小鸡词典已经有了三万多个词条,大多是互联网上流行的“顶部”高频词汇。 2019 年 10 月的时候,这个数字还是两万多。而权威汉语工具书《新华词典》收录的词条,也不超过五万个。

词条数量扩张的背后,小鸡词典的用户圈子也越来越多,圈层文化的渗透程度也越来越深。目前,小鸡词典的日活约为 20 万(大约相当于微博的千分之一)。

 

每当遇到网络热点事件,特别是和圈层文化和“梗”有关的热点,比如A03 事件中的“ 227 大团结”,罗志祥分手事件中的“多人运动”,不论新词解释还是旧词新解,二次元、饭圈、互联网圈和社会新闻事件,都能为小鸡词典用户提供新的“创作”素材。

比如,在小鸡词典中,“出师表”被解释为“一篇描述刘总创业,还没融到C轮就猝死了的文章”;“课代表”的意思是,“对某一特定热点事件从头至尾都非常熟悉,并能向大家归纳总结来龙去脉的热心网友”;“太下饭了”的意思则是,你在游戏中打得实在太菜了。

为了方便让更多用户查找网络流行语,小鸡词典还和搜索引擎合作,“我们提供内容,他们提供流量”,黄宇帆介绍说,小鸡词典和腾讯、百度、头条、搜狗、阿里等大公司的搜索业务都有合作,利用主流搜索引擎的导流,让小鸡词典服务更多用户。

全UGC的内容生产模式,让小鸡词典在解释的同时,还承担着对网络语言的记录功能。绝大多数网络语言,即使在特定圈层内的生命周期也不会太久,时过境迁,人们很快会遗忘那些不再使用的词汇。

即使是曾经火爆过的那些词汇也不例外。 2020 年了,新生代网民已经记不起十年前的“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是什么意思;再过不久,“打Call”“蓝瘦香菇”这种一度进入官方媒体语境的词汇,也摆脱不了彻底过气的命运。小鸡词典,则用UGC的方式,为它们找到了容身之地。

在这个意义上看,小鸡词典不只是一个词典,还是一个互联网词汇和网民行为的博物馆,收藏起了中文互联网很多特定时间段的内容切片。

青年内容社区,小鸡词典的下一站

用户在编写词条时养成的UGC习惯,在小鸡词典的高粘性用户氛围中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在这个基础上,转型做一个活跃的内容社区也顺理成章:有用户,有内容,也有用户和内容的频繁交互。

从内容工具到内容社区的跨越绝非易事。近十年来,真正跨越成功的,也仅有从Gif图制作工具转型短视频平台的快手。主要原因在于工具和用户之间、用户和用户之间的联系不够密切,工具只能为用户提供服务,用户“用完即走”,“莫得感情”。

 

在这一层面,UGC属性的平台则有天然的优势:用户在使用内容的同时,也在产出新的内容;以内容为桥梁,用户之间的交流互动借助留言、评论得以实现。

小鸡词典正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产品不是向用户单向输出内容,而是用户在这里产生内容、消费内容,形成了一个完整闭环。”黄宇帆说。他们鼓励用户去解释更多的词条,还开发了专门的App,给内容社区找到一个更便捷的容器。

这种用户认同感不止体现在内容上,小鸡词典的很多产品改进,就是由用户来推动的。为了让用户“更好地玩”这个产品,小鸡词典在开发的过程中,经常邀请用户提出功能需求,再让产品和设计去开发。

用户展现出的热情,有时甚至让小鸡词典团队大吃一惊。

在上线小鸡词典App之前,团队为了测试到底有多少用户真正需要App,在网页版“很深的位置”做了一个“鞭策程序员”页面,点击一下就代表对程序员的一次“鞭策”。不久之后,投票结束,页面上的程序员竟然被用户“鞭策”了一百四十万次。

小鸡词典也是一个年轻的产品。黄宇帆介绍,在这里,60%的用户是 95 后和 00 后,用户群体与各大亚文化圈高度重合——二次元、lo圈、粉圈、电竞圈......小鸡词典一方面对网络流行语进行解释,一方面也承载着流行语背后的各种圈子。

“内容还是小鸡词典的核心。”黄宇帆说,他们的目标也正是“围绕内容,搭建一个氛围良好的社区,让各个圈子的用户可以来这边去展现、记录、传播圈子的文化。”

小鸡词典的团队,本身也是“圈中人”——黄宇帆透露,他们的设计师是个喜欢小裙子的lo娘,后台开发非常关注电竞,都身处年轻文化圈层之中。

黄宇帆自己也编写过一些词条的解释。他还记得其中有个词条叫“宕机鲸”,指的是推特宕机后出现的 404 页面,会显示一头被小鸟牵引的鲸鱼。虽然在美国学的是经济学,但他对计算机一直抱有很大的兴趣,很关注这类科技圈的动态。

在谈到未来的营收时,小鸡词典团队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黄宇帆表示,他们现在更注重的,还是打磨产品,做好社区。刺猬公社发现,小鸡词典的网页版中仅有少数页面广告,商业化痕迹并不明显。

事实上,这类“小”产品,也有在商业上取得成功的可能,比如美国俚语词典Urban Dictionary,目前的估值约有 2 亿美元。

一个能够解释中文互联网流行语的词典,再加上一个活跃用户绝大部分是年轻人的内容社区,将会产生多大的价值呢?尽管小鸡词典仍处于工具到社区的“跨越”中,这种尝试仍然值得人们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