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三,一个基金小镇的再出发

  • 来源:网络
  • 更新日期:2020-07-28

摘要:数据显示,位于湖南金融中心的湘江基金小镇,目前已入驻机构263家,基金管理规模1747亿元。 本文来自合

数据显示,位于湖南金融中心的湘江基金小镇,目前已入驻机构263家,基金管理规模1747亿元。

本文来自合作媒体:投中网,作者:冉一方。猎云网经授权发布。

7月26日,湖南长沙,湘江西岸,湘江基金小镇迎来三周岁。就在半年前,坐落于此的湘江基金小镇一期全面建成交付,这是湖南省重点打造的金融平台,它所在的湘江新区则是全国第十二个、也是中部第一个国家级新区。

数据显示,位于湖南金融中心的湘江基金小镇,目前已入驻机构263家,基金管理规模1747亿元。中基协的备案信息显示,小镇的基金管理规模占整个湖南的42%。

2015年5月24日,国家级新区湘江新区正式挂牌成立,它承载的使命重要而关键:“成为高端产业、新兴产业发展的承载区、集聚区,成为带动湖南乃至中部地区发展的新引擎、新动力。”在湘江新区1200平方公里的版图中,湘江基金小镇只是一个小小的楔子,但这个楔子像杠杆一样撬动了一城、一省的创业投资生态,为科技、金融产业的参天大树提供丰沃的土壤。

立足新区沃土,招商谋变使命升级

回看湘江基金小镇,不得不提的是小镇的运营主体——湖南湘江新区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湘江国投最早的前身可以追溯到长沙2008年设立的“大河西先导区”(湘江新区的前身)的政府融资平台。长沙的主城区在湘江东岸,而河西在当时还是一片广阔的待开发区域。因此政府融资平台的主要任务是筹集资金,以完成基础设施建设,这也是过去中国城市建设的基本模式。

但如果只有基础设施而没有产业,新城就会变成“空城”。2015年湘江新区设立,政府融资平台的任务也在此时发生了改变,从原来的基础设施建设转变为产业建设,这时迫切需要一个新的思路和方法。研究之后的决定是,湘江新区上马产业基金。

值得一提的是,产业基金为政府的招商工作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可以通过这些市场化机构多年积累的产业资源、网络资源、认知资源,更有针对性的触达希望引进的目标企业。

从2016年起,湘江新区财政连续五年共出资30亿元,成立了总规模300亿元的产业基金,同期湘江新区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湘江国投前身)成立,作为产业基金的管理者。2017年湘江新区金融中心拿出了最精华的一个地块,规划了全国唯一一个位于城市核心CBD的基金小镇,为引进的投资机构提供物理空间。

产业基金+基金小镇,是湘江新区在产业发展思路上的一个新的尝试,标志着传统的政府城市建设模式和招商模式的转变,这一转变之下政府的角色更强调服务而不是管理。

见证湘江国投一路走来——从推进湘江新区片区开发建设的融资中心到资产公司再到如今的湘江国投,湘江新区财政局副局长、湘江国投负责人吴国清的经验是,过去政府招商,去挖一家大公司,要用大量的土地资源、财政资源去支持它。但创投机构、金融科技公司不需要这些,它们只要好的营商环境、好的政府服务、行政审批便捷透明。

对政府而言,引进这一类公司付出的资源成本要低得多,但另一方面,政府必须转变理念,服务更细更精,否则它们就会用脚投票。

乘势金融科技,培育普惠金融生态

早在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首次从国家层面确立普惠金融的实施战略,明确到2020年,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普惠金融服务和保障体系,有效提高金融服务可得性,明显增强人民群众对金融服务的获得感,显著提升金融服务满意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技术、新模式层出不穷,金融科技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已经成为全球金融创新的热点,而国内金融科技生机勃发是在2018年,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广州、成都等地相继发力金融科技,发布金融科技政策。为“加快湖南金融中心建设,打造国家区域金融中心”,湘江新区把湖南金融中心发展定位为“科技普惠金融”。2018年5月23日,湘江新区正式发布了《关于支持金融科技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对金融科技领域单位和个人注册落户、载体建设、企业融资、人才引进、研发创新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奖励,进一步推动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提升金融服务民营和小微企业能力,加快湖南金融中心建设。这比央行印发《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年—2021年)》(2019年8月)还早了一年多。

小镇拿到的就是湖南金融中心的核心地块,东邻湘江,远眺橘子洲头,西侧一路之隔就是长沙CBD的写字裙楼、金融商圈。如果当时把这块地也卖掉,政府可以得到大笔的卖地收入。而做成基金小镇,虽然牺牲了短期收益,但获得了长期的产业集聚和发展。基金小镇聚集的创业投资基金,是湘江新区筑巢引凤的一只只先遣队。

起初,产业基金引进的子基金要在湘江新区落地,对政府提出了配套服务的要求,中基协、工商、税务等各部门的政策要配合,为此基金小镇提出了“一站式服务”的概念,以一揽子政策方便基金落地。政策完善之后,小镇发现市场上其他的基金和GP也有需求,有更多的政府没有出资的基金也来到了小镇,这时小镇就形成了一个承载普惠金融的基金生态。

最新数据显示,湘江基金小镇已入驻机构263,基金管理规模(含本地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在外地注册的基金产品)1747亿元,据公开资料,管理规模在全国60多个基金小镇中排名第八位,对外投资项目385个,投资金额173亿元。

通过产业基金引导,湘江新区成功引入了酷哇机器人、美团B2B湖南总部、桑顿新能源、天际汽车、星融元、深思创芯等具有重大技术创新和较大产业规模的优质项目,挖掘并培育了远大住工、长沙智能驾驶研究院、视觉伟业等先进装备制造、人工智能领域的本土优质企业。

政府直接招商与通过资本生态间接培育,两种方式有得有失,政府的直接招商见效更快,引进一家大公司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立竿见影;而基金小镇的生态打法见效较慢,但更加细水长流。

发展金融科技是湘江新区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的核心战略,一方面是基于湖南传统金融产业不发达的现状作出的选择,另一方面也是基于服务湖南实体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湘江新区发现,持牌金融机构数量已经饱和,增量已经很少。而湘江新区内已经入驻的金融机构,因为害怕风险,资金在本地投不出去,大量流到了省外。另一方面,为湖南的法人金融机构服务的金融科技公司有300多家,很多分布在北上广深。只有化解这种供给端有余而需求端不足的矛盾,才能把湖南的金融资源留在湖南,支持湖南实体经济发展。

利用政府数据的赋能,打通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持牌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之间的管道。湘江国投甚至“亲自下场、铺建赛道、搭建应用场景”,与某金融科技公司成立合资公司——湘信融平台,共同在湖南落地业务。据了解,“注册、认证、发布融资需求”,花费时间不到三分钟,5天时间拿到中国农业银行湘江新区分行100万元信用贷款,这样的融资速度真实地出现在“湘信融”平台上,也令获得融资支持的长沙特瑞兴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赵兴赞叹不已:“真是我们中小企业的‘及时雨’!”“湘信融”平台上线不到一年,平台已入驻银行、融担公司、风补基金等24家金融机构,发布融资产品70多款,入驻企业370余家,助力企业获得各金融机构授信总金额超3亿元。

“三商”宏大愿景,铺就湘江国投未来

为有源头活水来。湘江基金小镇虽只是湘江西岸不过0.5平方公里的一个小楔子,但它就像是一个精准管道,疏通整个湖南金融资源的“堰塞湖”。

这条管道不仅要打通省内金融资源,还链接省外金融资源。就在不久前,湘江国投2019年通过产业基金投资并引进到湘江新区的一家企业,阶段性完成了近亿元新一轮融资。2019年7月,湘江国投产业基金的子基金向该企业投资了2亿元,新一轮融资的投资方则是该子基金的GP管理的其他基金。

这个例子表明,湘江基金小镇其实也是一个直达北上广深等知名基金集聚中心的高速公路。

同时,湘江国投也在思考其持续健康发展的使命。产业基金有期限,但基金小镇没有期限,湘江国投也没有期限。虽然湘江国投目前是国有独资企业,承载了促进新区产业发展的政策任务。未来,湘江国投或将成长为一家商业上成功的公司。唯有如此,其存续的生命力才能得以发挥。

2019年底湘江基金小镇一期建成投入使用,湘江国投把总部搬到了这里,乔迁的同时也标志着湘江国投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对于湘江国投在新时期的定位,一幅“三商”的远大愿景已然呈现。

第一商是国有资本投资商。湘江国投最初的使命就是管理产业基金,2019年又专门设立子公司湖南国创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国创投资),负责投资业务。国创投资未来将不仅仅是政府引导基金的管理者,而应该是有市场竞争力的投资机构。当然,这还需要时间培养人才队伍。

第二商是创新服务集成商。主要是指基金小镇园区的运营。湘江基金小镇不仅仅是为基金提供办公场所,这里还有一站式的基金服务。其中,基金小镇应该充当资本对接高地,政府的风控高地,金融知识培训高地。一个例子是,4月30日证监会、发改委联合发文推进REITs试点,基金小镇第一时间组织了培训,研讨如何落地。

第三商是金融资源整合商。某种程度上这是湘江国投最“重”的业务板块。从宏观角度理解,湘江国投希望依靠国有平台的优势,解决目前市场上金融资源配置不畅的问题。湘江国投选择的一个主要抓手是金融科技,利用大数据手段为银行赋能,帮助它们解决风控的问题,进而解决目前银行资金支持创新型企业不足的问题。为此,湘江国投一直在推动政府数据在安全脱敏的基础上开放打通,为金融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设施。

这个过程中,湘江国投也将找到自己的发展之道:“我们的企业要对接资本市场,不管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都先来找湘江国投;金融机构找项目、获客,也可以找我们。这个潜能是无限的。”